民生報  旅遊專刊 1997.04.09

《小鎮古都篇》

金瓜石 流金歲月


記者 吳學銘/報導•攝影

  金瓜石是位台灣東北角的一座小山城,因為早年產金聞名,而成為一座著名的小金城,它不僅是台灣的產金地,更是東亞的第一金都,從它的崛起、歷經繁華盛世,到金盡人散,沒落蕭條,前後只不過約一百年時間,仿若是一部劇情迷離的鮮活影片,留給後人無限的思念,後人以「悲情城市」來形容金瓜石,實在是很貼切。

金瓜石不僅是以它的黃金歲月,所遺留下來的採金遺蹟,供後人懷念、遊人憑弔,金瓜石本身所具有的秀麗天然景觀,也是它處所少見,這兩者都是金瓜石觀光最主要的資源。

根據連橫先生所著的「台灣通史」記載,金瓜石在光緒十六年(一八九粼年),巡撫劉銘傳興建台北至基隆鐵道時,有一位廣東來的工人,在吃過飯後,用飯碗去淘取河中的沙石來玩弄,無意中發現沙石中有亮晶晶的金沙,於是加以淘洗,而得到不少黃金,於是金瓜石產黃金之名傳開來,採金人逐漸湧入,最多時高達四千多人。

採金者除了來自本省各地外,也有從大陸遠渡來台的,其中又以浙江省溫州人最多。金瓜石現在還有一座金泉寺,就是用來存放當年在金瓜石採金的溫州人,因故病死後的遺骸,據當地人士說,兩岸開放來往後,曾經有溫州人來祭拜,後來就沒有下文。

來金瓜石採金的,除了大陸人外,還有日本人與英國人,日據時代,日本人曾從本土招募礦工來金瓜石採金,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又從南洋俘虜英國軍隊到金瓜石來採金,很多英軍因無法忍受礦坑的苦,最後病死在戰俘營內。

戰俘營的現址,現在已被改成一座小公園,叫銅山公園,正好在勸濟堂下方處,站在勸濟堂廣場上就可以看得見,當地人稱它做「督鼻仔寮」。據當地人表示,每一年都會有一對英國夫婦,遠渡重洋來到金瓜石,悼念昔日的袍襗。

金瓜石在歷經清朝、日據與民國政府三個時期的開挖後,金脈逐漸枯竭,從民國七十三年後,逐漸走下坡,人口迅速外流,民國七十六年,台金公司結束了營業,又加上火災燒了最精華的銅山里,復以琳恩颱風肆虐,山洪爆發,沿河人家十之八九均被沖走,現在的金瓜石已所剩不到三千人。

金瓜石雖已走入沒落,但採金遺蹟仍處處可見,同時天然勝景也不差,仍是一處絕佳的人文與自然旅遊點。其中較著名的人為與自然景點有多處,茲介紹如下:

第一賓館
為金瓜石最富盛名的景點,位於金瓜石派出所上方處,步行可見,該館建於民國十五年,是為了招待現在已經過世的前日本天皇昭和(當時是太子)來台灣巡視時,駐蹕的行宮。館內建築很講究,用的是非常上等的檜木,庭園花草扶疏,是台灣現存最大面積,最正統的日本建築物。現由台電公司重新復舊,可開放遊客參觀。

黃金神社
是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在一九三三年,接管金瓜石礦山後,在四平巷下方約四百公尺的山腰,所建的一座神社。光復後,沒有人管理,神社被破壞無遺,沿途兩邊原有的石燈籠也被竊,現在只留下數支石柱與地基。

勸濟堂
建於光緒二十二年,幾乎與金瓜石的採金年代相當,是金瓜石現在最大的一座廟宇,主奉關聖帝君神位,也是金瓜石居民日常聚會活動的地方。該廟最大的特色,是供奉一座全台最大的銅鑄關公像,高三十五台尺,重達二十五公噸,單單是手中的春秋書冊,即重達五百多台斤。神像後方,即是金瓜石最有名的代表山——無耳茶壺山。

基隆山與無耳茶壺山
是雄峙於金瓜石兩側的兩座名山,前者位於金瓜石聚落的北面,後者位於東面,都有路可通山頂。自古以來,基隆山即稱「雞籠山」,基隆之得名,也是來自此山,「雞籠積雪」就是台灣八景之一,山高海拔五八八公尺,可由瑞金公路上登山,經九份到隔頂,就是登山口,再沿石階而上山頂,是賞月色,與觀賞東北角漁火最佳的地點。而無耳茶壺山,因山形像座沒有壺耳的茶壺而得名,可以從本山五番坑旁的小徑,沿著扶梯登頂,是賞日出奇景的好地方。

回鹽寮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