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源自「台電月刊」第四三六期/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四月
核四廠海域工程簡介 及防止對海域水質影響之對策
張欽銘(核能溝通中心)
前言
核四廠計畫是政府重要的經建計畫,預計分別於民國九三年及九四年各完成一部核能發電機組,每部機裝置容量為135萬仟瓦,目前已陸續完成廠址整地與施工準備,及核子反應器與汽輪發電機等主要設備之招標採購,並且正進行廠基開挖及冷卻水進水口工程之陸上工程。截至八十八年一月底止,核四工程實際累計進度為23.8%,累計實績工程費用為二百九十八億餘元,另有合約應付款四百八十餘億元。故為配合工程需要,亟需早日展開進水口防波堤、重件碼頭及出水口排放管等海岸工程。
一、進出水口工程概要
進水口防波堤及重件碼頭工程
1.防波堤北堤長約六四三公尺,南堤長約六六0公尺。
2.重件碼頭長約一五0公尺,寬約三十公尺。
3.港池水深七公尺。
4.總工期為五十個月,陸上部份工作已於87年4月開工。
出水口潛式排放管工程
1.出水口潛式排放管全長規劃為七八0公尺。
2.排放管管徑四.七公尺,每部機設兩管,共四管,埋於海床下。
3.排放口處水深約十公尺。排放口最高處尚在水面下五.二公尺以下。
4.預定於89年1月開工,總工期為四十三個月。
運轉期間冷卻水之汲入與排放
1.冷卻水汲入與排放系統
核能電廠為冷卻發電後之蒸氣以便回收使用,需吸取海水做為冷卻之用,海水流經冷凝器之眾多小水管內,將管外的蒸汽冷凝為水,同時海水亦因吸收熱量以致溫度升高約7 ℃,經潛式排放管排放至大海(溫排水),溫排水藉擴散作用而逐步降溫(冷卻用海水與蒸氣並不直接接觸)。
2.冷卻水進水量:運轉時每部機約需100立方米/秒。
3.冷卻水取水口流速:小於每秒十五公分。
4.溫排水排放擴散模擬:依電腦模擬及水工試驗結果,溫排水排放後可符合政府規定,在距排放口500公尺處溫度升高可降至4℃以下,因此對於海域生態的影響,只限於很小的範圍。而擴散至200∼3000公尺處時,海水溫度之升高量更降至僅約0.5℃。
二、施工程序
進水口防波堤及重件碼頭工程依下列順序施工
1.土石及岩盤開挖及浚澲。
2.拋石防波堤構築。
3.沈箱防波堤構築。
4.碼頭及繫船柱構築。
5.港池浚挖。
出水口潛式排放管工程依下列順序施工
1.土石及岩盤浚澲及開挖。
2.排放管運送及佈設。
3.排放口構築。
4.管溝覆蓋材料拋放。
三、浚挖方式
岸邊部份將先築圍堰後再行開挖。
海中將儘量採抽砂方式,抽砂經由輸送管排送至岸上,經沉澱、初步脫水後送儲存場,污水經沈澱後再排放。
海中土石採用抓斗式浚挖,將抓起之土砂傾倒於盛泥船之吊桶上,盛泥船滿艙時即
拖往臨時碼頭由吊車將吊桶吊上岸,送儲存場處置。
海中岩盤將儘量使用機械式開挖,如必須爆破,將採用小炸藥量方式開炸,再用鏟斗式或抓斗式挖泥船將碎岩挖出,由盛渣船運送上岸處理。
四、工程施工對海域環境影響之防護對策
拋石影響之防護對策
1.料源區清洗:裝車前之石料先清洗表面附著之污泥。
2.工地清洗:拋放前如發現石料仍有污泥,則運往洗車場再次清洗。
3.裝設防污濾布:在拋放區周圍裝設防污濾布,防止附著塊石之污泥隨潮汐擴散。
海域浚挖影響之防護對策
1.沿岸開挖時先築圍堰再進行開挖,以防止混濁水擴散。
2.採鉸刀抽吸式浚挖時,將擴大沈澱池容量,延長沈澱時間,如濁度超過150NTU時,另設防污濾布改善。
3.採抓斗式浚挖時,於外圍設防污濾布。
4.港池浚挖俟本工程南、北防波堤構築大致完成時才進行,以避免潮汐之影響。
5.浚挖之土石改採陸上堆置。
發電運轉期間
1.取水口水流速度低,可儘量避免吸入魚類。
2.冷卻水排放管埋設在海床下,排放口頂部尚在海平面下五.二公尺以下,導致於影響船隻航行安全。
3.溫排水排放後經擴散至距排放五00公尺處,溫升將自7℃降至4℃以下,對海域生態影響小。溫升影響為主要侷限於排放口附近海域。
4.距排放口近之南北兩處養殖場附近海域溫升分別為0.三五℃及0.二六℃,對九孔養殖之影響極微。
監測
施工期間每日於施工範圍附近定點採集水樣,檢測海水濁度,作為改善依據,確實控制施工海域水質。運轉期間每日連續監測排放口水溫,定期於排放口取水樣檢測放射性物質含量,並定期採行附近海域之海生物樣本檢測生物體內所含之放射性物質含量。
結論
核四廠海域工程未來將在妥善規畫及嚴格監督下進行,並加強對附近海域之監測,以確保對環境之衝擊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