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鹽寮灣、海底生物世界,你忍心讓核四廠毀了它嗎?
鹽寮灣海域,從鼻頭角到三貂角之間的海域,有著石碇溪及雙溪河的滋潤,加上黑潮親潮交會以及海灣特有的地形,孕育出豐富的海洋生態系,但不幸核四將建於此地,吸取海水冷卻(煮沸海水、殺死微生物)排放溫排水,對於敏感的海洋生物無異是死路一條。 |
![]() |
肥厚肉質珊瑚群體呈平舖的盆形,表面常具有輻射狀的脊,在本海域水深3-10公尺的海底平台可見。 | ![]() |
管星珊瑚的珊瑚蟲呈金黃色,常數個聚集在一起,通常喜歡生長在礁壁的陰暗面或洞穴周圍壁上。 |
![]() |
圓管星珊瑚的珊瑚蟲其觸手呈鮮黃色點斑狀透明,盛開的珊瑚蟲顏色鮮豔美麗,個體間體壁不相連。 | ![]() |
球莖觸手海葵的近照,其觸手頂端呈乳頭狀,有規則放射紋,在本海域淺水礁石上頗為常見。 |
![]() |
觸手白色透明,其頂端呈橘紅色球狀,非常特別,惟個體較小直徑約3公分,分佈在龍洞灣淺水礁石上。 | ![]() |
瘤背海牛種體背由黃色邊緣紋接瘤狀突起,白色體背上有黃色點斑,十分美麗,體長約4公分。 |
原瘤海星種之一體呈灰綠色,腕足碩大,脊及腕緣邊上有細小錐突起,腕徑長約30公分。 | ![]() |
喇叭毒棘海膽的管足呈花朵狀十分美麗,惟其生殖腺不被食用,殼徑約12公分,在本海域並不常見。 | |
![]() |
大管孔珊瑚的群體呈柱形或半球形,通常生長在礁石平台或平緩的斜坡上,在本海域頗為常見。 | ![]() |
大管孔珊瑚近照,其珊瑚蟲呈長管形,長度可達5-10公分,終日伸展,觸手中央具有錐形的突起,白色。 |
![]() |
盤枝軸孔珊瑚的近照,生活群體通常呈綠或淡褐色。 | ![]() |
盤枝軸孔珊瑚通常生長在水流較弱的珊瑚礁環境中,尤其是在水深約10公尺的卯澳灣內。 |
![]() |
結節表孔珊瑚的群體表面常有許多丘形突起,可在多種珊瑚礁環境中發現,在本海域頗為常見。 | ![]() |
環菊珊瑚群體呈團塊狀或圓球形,在本海域許多不同的珊瑚礁環境中均可見到。 |
![]() |
片棘孔珊瑚的群體為薄片形,常呈螺旋或層疊排列在本海域海流較緩的斜坡或平台上偶而可見。 | ![]() |
蓮形合葉珊瑚群體呈寬闊的腦紋形,在本海域珊瑚礁外緣的斜坡上偶而可見。 |
![]() |
葉海牛體被瘤狀突起於體正中排三縱列,奧角黃色:當受到刺激時體表之腺體會分泌有毒黏液,體長可達7cm | ![]() |
比目魚,常見其棲息於砂質底只露出兩眼,伺機獵捕游過其上方的小魚,在本海域砂底區頗為常見。 |
![]() |
球莖觸手海葵的近照,其觸手頂端呈乳頭狀,有規則放射紋,常有共生的海葵蝦生活在觸手間。 | ![]() |
片棘孔珊瑚的群體為薄片蓮花形,常呈螺旋或層疊排列,在本海域較緩的斜坡或平台上,頗為常見。 |
![]() |
黑帶魨鯊與黃足槍蝦兩者有著互利共生關係,蝦依賴魚告知洞外危險訊息,魚則利用蝦清理巢穴躲避敵害。 | ![]() |
羽海水螅俗稱水螅蟲,外型呈羽毛狀,為細小的水螅群體,高約10公分,有刺絲胞,毒性強。 |
![]() |
長足龍蝦通常棲息於離岸較遠且略有水流之岩礁地帶,體長可達25公分。 | ![]() |
饅頭海星是海星體型最大者,體徑達30公分,棲息在珊瑚礁顯得十分醒目。體表上有許多共生蝦棲息著。 |
以上資料引自〈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自然生態資源調查與監測一〉,委託單位: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執行單位: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計畫主持人:鄭明修博士(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
< 回貢寮反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