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另一種呈現方向 |
行動劇回顧
吳星螢
回顧1997年1026反核大遊行,由分會設計的表演活動--「靜態的雕像行動劇」,嚴肅地在AIT前展開,表演形式在大馬路旁開掩,吸引了眾多路人圍觀。
抗議場上的行動劇表演一直扮演著特別的宣示意義--即獨特搶眼的宣傳效果。當天活動的設計,先將象徵核廢料桶的汽油運至AIT門口,只見10來桶黃色汽油桶矗立在行人道上,接著由表演人員就地用紅色噴漆在桶子上噴出輻射標誌,立刻就引來許多路人的好奇,最後再加上核廢料說明文字,核廢料桶即裝飾完成。
表演人員將所有桶子立起來,堆成一座小山於馬路旁,兩旁並插上警告標語,再用「危險勿靠近」的黃色布條圍出一個災難區。最後重頭戲上演,表演者穿上白色防護衣,一個個就位,或臥或倒地散佈在核廢料桶四周,呈現死亡狀態,整個畫面非常有戲劇張力。約莫20分鐘後,遊行隊伍行至AIT門口抗議,群情更為激憤,分會的表演成為重要的宣示精神堡壘,眾人不斷給予掌聲。而其實在遊行場上,諸如此類的表演是傳統也是重要存在的。
戲劇表演往往不必藉由冗長的口號或語言,用肢體、造型、動作,甚或簡單的聲音即能向一般大眾傳達訊息,且引起共鳴。像國外許多遊行場子,也常常可見嘉年華會式的演出,有時是大膽活潑,有時是詭異肅穆。而台灣遊行場上的戲劇表演,近年來在視覺效果或是戲碼的呈現都越見進步,但都還是較為附屬的活動,如果能有效訓練及詳盡計畫,相信呈現一個更具力量,色彩更濃郁的街頭表演絕非難事。表達運動理念的形式有很多,如何細緻且更多元的呈現,甚至能普及大眾,都是一個運動團體可以去積極創造的。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