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秘雕魚事件

楊肇岳
台大海洋所/環保聯盟學術委員

今日不反核  明日成秘雕人 (12261 bytes)

dot4.gif (381 bytes)事件的起因是:1993年7月31日金山鄉民范正堂(台灣環保聯盟會員)於台電核能二廠排水口發現大量變型花身雞魚(秘雕魚)。這些魚的脊柱成規則性的上下左右雙S型彎曲,有些還眼睛外凸,舉世罕見。而秘雕魚分佈僅限核二廠出水口一帶,明顯的係核二廠環境因子所造成。在此之前,已有過發現”魚屍”橫遍萬里沙灘的記錄。

台電核二廠或因大修(第二機組3月,第一機組9月)、保養,或因意外事故,或是例行添加化學品以去除凝管上貝類附著產生腐蝕效應,均會造成毒性污染物質的排放,因而污染了出水口附近的海域,這些高毒性污染物質包括:放射性核種(如鈷—60)、重金屬(如鋅等)、有機錫、有機溶劑(碳氫化合物、碳氫氯化物)、有機合成化合物(PCB)及界面活性劑等,不但使出水口附近海水呈黃色,含油漬物,還帶揮發性有機溶劑的刺鼻惡臭,上述毒性污染物均有濃縮富集於底砂、底泥的特性,加上核二廠出水口導流堤設計不當,毒性污染物無法藉海流擴散稀釋。秘雕魚性喜棲沙底覓食,能耐惡劣環境(性如吳郭魚),耐熱到達36℃、耐寒、耐鹹、耐淡,卻耐不了核二廠排放的毒性物質…..。因為魚類具生物累積、放大能力,會把海域中的毒物,富集濃縮於魚體內而造成畸型!秘雕魚體內含不尋常高量的鐳—226,鉀—40,鋅….。

rdfish04.JPG (14004 bytes)

 

秘雕魚在清明節至端午節時期產卵,受精卵約30小時孵化,正如未斷奶嬰兒較沒抵抗力,花身仔應係在仔稚魚階段或以前即受傷害,所以我們曾發現身長僅1-2公分的小秘雕魚。

dot4.gif (381 bytes)溫度不是產生秘雕魚的主因,這是1993年12月13日台灣環保聯盟秘雕魚會議,十個教授所做的結論。有學者以38℃高溫養殖花身仔,亦無法複製出脊柱成S形的秘雕魚,中國時報楊維敏於10月26日報導---「秘雕魚肇因水溫」係一不符事實之報導,文中之排水口水溫擴散圖係72年舊資料,居然誤植為82年,魚體照片一用頂視圖(實驗室),一為核二廠出水口花身雞魚側視圖,根本無法比較。若水溫是主因,72年或十年來秘雕魚早就出現,而且更多。因為以前生態環境當然比現在好!台灣媒體成為官方傳聲筒,刻意轉移焦點!

秘雕魚事件的過程讓我們瞭解原委會輻射偵測工作站工作能力之差及數據之錯誤百出,十年來海水鉀—40之數據,一直錯差公認數值數百倍,秘雕魚身上186KeV能峰居然標為鈾—235!連清大原發中心也不可靠,魚體中明明有鈾系、釷系核種,報告中卻不提?在官方壟斷加瑪能譜儀下,所以無奈只能向日本河田昌東教授求援,他請古川教授測量核二廠出水口底砂所含鈷—60輻射強度為34.8貝克每公斤,這已經超過查驗值,為何台灣官方永遠測不到?而且是日本敦賀原子力發電所底砂強度的100倍,原來不僅陸地上有民生別墅輻射屋,核二出水口秘雕魚不也是住在輻射海域嗎?加瑪射線可以輕易穿透魚體,傷害基因組織…。錳—54,銫—137等人工核種也在底砂偵測到。日本1990年朝日新聞連續報導日本魚因重金屬或有機錫而造成背骨彎曲變形,不過彎曲情形也沒秘雕魚嚴重!河田教授認為可能係化學物質傷害魚的中央神經系統而導致畸型。

陳弘成教授分析出水口底砂,魚體、藤壺等所含的重金屬,發現底砂重金屬達對照組3倍,藤壺含鋅更高達40倍,秘雕魚體含鋅也過高,黃文哲教授解剖秘雕魚發現無腫瘤,骨頭無組織病理傷害,可能發育過程受傷或肌神經官能障礙,肌纖維有退化現象,在肝和腎有色素堆積,他的結論是「非單純水溫造成」。

以上論述及眾多進行中的實驗,終將證實秘雕魚棲息環境受污染之嚴重!所以全球僅台灣一地發現。

雖然尚未能找出秘雕魚形成的詳細原因及過程,不過經由秘雕魚事件充分說明了核二廠對其鄰近海域衝擊破壞的嚴重程度。

對核電廠的污染防治,安全措施加強監督、管制,實在是刻不容緩。對秘雕魚事件進展過程中,公然說謊的台電(未見畸型魚)及原委會(邱賜聰在台視公開稱秘雕魚可吃)應追究瀆職之責。

(特此感謝打字義工鄭鳳美小姐)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