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4•26 車諾堡核事故感言

記得車諾比核爆事件嗎?
究竟這項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環境災害是如何產生的?
國際政治的推演在環境污染中扮演什麼樣的殺手?
科技無法停止發展的高速資訊爆炸期,我們的地球是如何處理越來越嚴重的污染問題?

發生事故的車諾堡核電廠一直無法關閉的真正原因?

烏克蘭準備用西方承諾的資金先建設更加廉價安全的天然氣發電廠。西方工業國家,尤其法國、德國和美國卻迫使烏克蘭擴充核能工業,完成兩座正在建造中的核電廠。一番猶豫之後,烏克蘭表示同意,並為此得到十八億美元,對此,西方核工業界欣喜異常。車諾堡事故使他們原有的發展規畫化為泡影,在德國和美國不可能再建造新的核能發電廠。西方核工業公司這時恰恰在烏克蘭又活躍起來,法國企業法國電力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聯合發電廠和美國西屋公司都獲得了大批訂單,對於他們來說,這是遲到的勝利,是一種補償。整個計畫似乎天衣無縫,只是還需要一份專家委員會的鑑定書,事關巨額資金,西方七大工業國特別要求要由一個「獨立委員會提交一份經濟效益分析報告」。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委員會的專家們拒絕建造那兩座核電廠,並且列舉了多種理由:即使沒有車諾堡,不算準備新建的兩座核電廠,烏克蘭的能源生產能力也大大超過需求。政府承認這一點,但也同時指出,在經濟形勢一團糟的情況下,只有依靠出口能源,才能賺取外匯。也正是主要出於這個原因,儘管車諾堡剩下的兩個反應爐與已經毀壞的反應爐大致一樣該政府還是不顧西方的指責繼續讓他們運轉生產。雖然在此期間已經對它們進行了改裝,但是它們依然被認為危機四伏。鑑定人員還指出,能源過剩的現象將至少持續到二0一0年,即使不新建發電廠,能源過剩也會越來越嚴重,原因在於烏克蘭的重工業將因實行現代化而減少能源需求。另外,提出的成本預算漏洞百出,所以,投資要冒很大的風險。與此相比,減少大量能源浪費更有意義,對於這條理由烏克蘭政府也原則上表示同意,承認不必花費很大力氣就能節約百分之四十的能源消耗。針對這些可能性以及已經存在的能源過剩現象,鑑定人建議考慮其它能源供應途徑,,而建造核電廠多此一舉,既不經濟而且甚至可能是危險的,因為問題關鍵在於反應爐能否完全按照西方的安全標準裝備起來。

專家們拒絕建造核電廠,可是他們又很願意保障烏克蘭真正得到承諾給它的資金,因為本來批准給烏克蘭的這些資金是給它用於救助烏克蘭老百姓的。但是,此事未必能夠實現,原因是當科學家們宣佈作出的鑑定結果時,「幾乎敵對的氣氛」迎面而來,他們被告知鑑定結果「政治上行不通」。法國、德國和美國繼續施加強大壓力,上述的幾個公司很想獲得訂單,烏克蘭以車諾堡遺留下來的反應爐隨時會發生危險作為要挾,催討西方承諾過的資金。出於這種種原因,各方敦促專家修改鑑定書,此事目前尚無最終結果。

發生了這麼嚴重的災難,為什麼反核運動難以推展?

「車諾堡之後-遺忘症是否重新佔據主導地位?」為什麼親身經歷這場震驚之後,只有很少人煥發出持之以恆的行動熱情?對此,在隨後的幾年裡出現了種種解釋,心理學家海納•考依波稱之為「抵擋災難氣質」,他發現具備這種氣質的人主要來自於下層老百姓。他們中間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事總有無能為力的感覺,因而變得麻木不仁,致使像車諾堡這樣的事件對他們來說也算不了什麼。社會中層和上層人士的表現則與之迥然不同,事故的後果是他們幾乎完全喪失了對自身生存條件的駕馭能力,這是他們從未經歷過的,由此他們煥發出了極大的行動熱情。可以說,主要由於「愚蠢和懶散才使得車諾堡沒有成為真正的轉折點。」

立即停止21世紀的全球性污染吧!

一九八六年,在事故仍然歷歷在目時,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發表了他頗有創見的著作,名為《充滿危險的社會》。他在書的前言裡寫道:「本世紀不乏歷史性的災難:兩次世界大戰、奧斯維辛、長崎,後來的哈里斯堡和博帕爾以及現在的車諾堡。……迄今為止的一切苦難、貧窮、暴力都是由人造成的,但其中有一個範疇,即『他人』,即猶太人、黑人、婦女、政治、避難者、持不同政見者及共產黨人等等。由此便出現了一方面是柵欄、集中營、特定的城區和軍事集團,另一方面是自己的房屋,它既是實際的又是象徵性的界限,表面上未蒙受災難的人能夠龜縮到自己的小天地中。這種情形是一直存在著的,但是,自車諾堡以來它不復存在了,車諾堡標誌著『他人』範疇的終結,也是我們苦心營造起來的所有與災難保持距離的方法的終結。這一點隨著核污染的發生已經盡人皆知。貧困能夠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裡,原子時代的危險則不可能這樣子了。」

(以上只是選取部份精彩文章,如果對於車諾堡核電廠事故之後的影響有興趣,推薦去看下面這本書)

以上資料摘錄自以下這本書:

◎書名:【生態的挑戰: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車諾比】
Die okologische Herausforderung: Tschernobyl, 26. April 1986

◎作者:法蘭茨•布呂格邁耶爾(Franz J. Bruggemeier)

◎作者簡介:生於一九五一年,德國人,擁有歷史與醫學博士學位。目前在弗萊堡大學教授社會和經濟史。其主要著作有:《魯爾上空的藍天:一八四0至一九九0年魯爾區環境史》與《空氣中無盡的海:十九世紀的空氣污染、工業化和有關危險的討論》。

◎出版社: 麥田

◎1997,resp.1998,resp.1999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Munich/Germany

◎中文版出版日期:2000 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