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系列叢書 E007    

      2007世界現況

<<我們的城市未來>>

Christopher Flavin 等著; 周晉澄等譯 售價:新台幣350元
ISBN 978-957-30329-8-4 (平裝)    17 x 23 公分    2008年1月 初版


我們正站在歷史的分水嶺上:在2008年的某個時刻,全球將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住在都市地區。這到底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都會區是個充滿創造力的地方、是經濟中樞、是帶動技術進步的引擎。然而就在豪門深似海的高級住宅區不遠處,貧民區的孩童們經常死於由髒水所散播的疾病,同時疏離、毒品非法交易、與暴力,則危及了當地與全球的安全。雖然,從波哥大到倫敦,地方政府已逐漸成為環保的開創者,但其成果仍遠不及城市所帶來的威脅,如氣候變遷與大流行病等影響範圍廣泛的問題。

《2007世界現況》檢視了城市在管理、建造與居住等方面能使我們朝向更健康、更和平的城市未來的一些改革。作者們探討水與環境衛生、都市農耕、在地的能源生產、綠色交通方案、災難預防與準備、地方經濟的穩定度、以及其他議題。此外,從廷巴克圖到洛杉磯等城市的巡禮,則讓人一窺城市生活的多樣迷人。


 

【推薦】

『查爾斯.狄更生、愛彌麗.左拉、賈克布.李斯、和愛德華.梅休,都對改善他們當時的都市政策有很大的幫助。今天,像《2007世界現況》這類報告的研究人員和作者,則能讓更多民眾意識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事件。』

――安娜.提貝朱卡,聯合國人居署署長。

『如果說上個世紀是都市化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就是城市的世紀了。關於生活品質的關鍵性戰役,就要在城市裡展開,其結果將會對地球環境和人類關係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傑米•勒納閣下,巴西帕拉納前省長,庫里提巴前市長。

目錄

中文版序暨謝辭

周晉澄

安娜.提貝朱卡(聯合國人類居處署署長)

傑米.勒納閣下巴西帕拉納前省長 / 庫瑞提巴前市長 )

前言

克里斯多福弗雷文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董事長 )

世界現況:一年回顧

  

第一章

都市化中的世界

1

 Kai N. Lee / 劉志堅、鄭益明

 

全球都市化的挑戰

今天的都市地區

黑巷

富裕及環境

大自然:對人類福祉依然重要

循環型代謝系統

那一種都市化中的世界?

廷巴克圖:內地的綠化

洛哈:生態的與健康的城市

 

第二章

乾淨用水與環境衛生

35

 David Satterthwaite and Gordon McGranahan / 許惠悰、謝和霖 

 

衛生革命仍須努力

設施不足的衡量

重要的事情先做

提供適當的供水

提供適當的環境衛生

水與衛生的社區設施

增加私部門的參與

管好水資源

誰需­要改變其運作方式?

拉哥斯:崩解的基礎設施

 

第三章

城市農耕

65

 Brian Halweil and Danielle Nierenberg / 江慧儀、陳麗真、吳恬綾

 

城市農耕的豐富歷史

補給­食物沙漠

為水泥叢林療傷

田園城市規畫

自由城:戰後的都市農耕

 

第四章

綠化城市交通

92

Peter Newman and Jeff Kenworthy / 鄭益明、黃晶晶

 

城市的交通和土地利用

依賴汽車和汽車飽和的城市

重建公共交通城市

鼓勵步行和騎自行車

都會交通經濟學

亟需政治領導和綠化取向的城市願景

洛杉磯:停止擴張蔓延

墨爾本:削減都市的碳排放

 

第五章

永續的城市能源

127

 Janet L. Sawin and Kristen Hughes / 林文印、徐鍾玥、謝和霖

 

都市能源需求與

減少能源需求 但燈光一樣亮

提供城市在地的能源

先驅城市

指示明燈

日照市:太陽能發電城市

馬爾默:建造綠色的未來

 

第六章

降低城市的天然災害風險

157

 Zoë Chafe / 周晉澄、徐鍾玥、謝和霖

 

成長中的災害損失

都市的危害與脆弱環節

具風險的環境

損害處理

城市裡的氣候變遷

政府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簡易的解決之道

從資訊到行動

雅加達:河流管理

孟買:守望相助

 

第七章

描繪都市大眾健康的新方向

189

 Carolyn Stephens and Peter Stair / 吳品賢、陳奐宇、謝和霖

 

都市化帶來的健康挑戰

邁向更健康的城市

老問題,新答案

我們都市的整體未來?

奈洛比:在基貝拉的生活

佩特拉:管理觀光業

 

第八章

強化地方經濟

216

 Mark Roseland with Lena Soots / 鄭益明、黃晶晶

 

經濟利益──代價為何?

從全球經濟到地方經濟

重獲地方經濟的控制權

社區型金融

採購當地產品,公平交易

地方經濟的參與者

社區資本:運用我們所有的資源

布爾諾:棕地的重建

 

第九章

對抗城市中的貧窮與環境不公義

243

 Janice E. Perlman with Molly O’Meara Sheehan / 謝和霖、黃晶晶

 

邁向公平城市的障礙

希望的徵兆

分享有效的作法

可為的新方向

我們的城市未來

 


安娜.提貝朱卡 /聯合國人居署署長

當我首次以農業經濟學和國際貿易談判的背景,加入「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工作的時候,我帶著自以為是的專業和自負的偏見。就如同很多其他的發展理論學家一樣,我覺得城市發展雖然很重要,但鄉村的發展才是首要之務。就像很多在非洲以及全世界跟我同輩的人一般,我認為都會區是必要之惡。雖然城市是經濟中心,也帶來了擁擠、污染、以及無法避免的貧民區。

我幾乎沒有去思考過城市發展的可能性,更遑論城市化的過程及問題。然而,從我開始擔任聯合國人居署署長以來的那些年頭,我四處旅行,親身體驗到快速而雜亂的城市化所造成的可怕後果。

一個城市接一個城市的旅行中,我曾在交通堵塞中進退維谷;我訪問了那些受工業污染致病的住院人士,這些疾病原本是不該發生的;我也看到住在筆墨難以形容的惡劣環境中的貧民區居民,會見過那些在前往最近的公廁時被強暴的年輕婦女,超過500人共用該公廁;我還走過被洪水和其他天災夷為平地的地方,那裡原本蓋滿了社區的住屋。

1950年時,不過只有紐約和東京兩個城市超過1,000萬人口;而今,全球有20個巨型城市,而且大部分位於開發中國家。當城市擴張蔓延,變成一個難以管理的超大城市,其發展足跡可以從太空上觀察到。這些污染的溫床正是氣候變遷的重要來源。

雖然在美國和歐洲,都市化已穩定下來,有75%的人口居住在都會區;而在非洲和亞洲,正處於大規模的人口變遷時期,只有35%的人口住在都市裡,預估到了2030年時這個數據將會跳升至50%。結果所有人已經可以看到了:被貧民區和蹲佔聚落所包圍的雜亂無章的城市。

今天,在30億個城市居民中,估計約有10億人住在貧民區。更糟糕的是,若我們任由事態如此發展,到了2030年時貧民區的人口將加倍。

現在正是採取行動的時候。雖然城市是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也為公共服務設施提供了規模經濟,但是大部分城市在環境上都無法永續。此外,在這個越來越不安全的年代,有超過50%的居民住在貧民區,缺乏適宜的住處或基本服務,許多城市正快速地面臨社會不永續的問題。

1969年聯合國會員國大會首次明確的表達對「惡劣的居住情況」的關注,1971年宣佈人類居住環境為聯合國25週年的優先要務。第二年,聯合國第一次有關人類環境的會議在斯德哥爾摩(Stockholm)舉行,這象徵著觀念的轉變,從全球環境惡化轉移到該問題的肇因:大規模的都市化及其對人類居住的影響。

1977年,聯合國「第一屆人類集居地會議」(Habitat I)的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 )安立克.珮納羅莎(Enrique Penalosa)問到:「城市成長是否繼續朝向自發性的混亂前進,或計劃性地因應社區的需要。」然而,這個都市的議題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數十年以來,贊助者仍將鄉村發展視為優先項目。與聯合國人居署同時成立,以資助貧民區改建的「人類集居地基金會」(The Human Settlements Foundation)從來就沒有獲得資金;這可能是1977年時,全世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都會區。

現今,都市化的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嚴肅的看待。1996年「第二屆人類集居地會議」(Habitat II)時,有171個國家簽署了「人居議程」(Habitat Agenda),作為包容式與參與式的都市發展的詳細指南。2000年時,顧及到正被快速全球化的經濟體邊緣化的人們,世界各地的領導人承諾了「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這些目標有許多提到都市貧民的生活條件,特別是關於環境永續性的第七項目標裡的第9和第11個指標。2001年時,會員大會通過了決議,將聯合國人居署從一個中心提升為完整的聯合國計畫部門,並要求人居署成立「世界城市論壇」(World Urban Forum)做為都市相關事務的智庫。

2006年在溫哥華(Vancouver)舉辦的第三屆「世界城市論壇」,超過10,000名代表與會,證明人們越來越重視人類集居地的未來。部長和市長、實業家和貧民區居民都承認他們需要共同努力來克服都市的危機。

當我們致力改變我們的城市時,作家和記者的角色就更為重要了。查爾斯.狄更生(Charles Dickens)、愛彌麗.左拉(Emile Zola)、賈克布.李斯(Jacob Riis)、和愛德華.梅休(Edward Mayhew),都對改善他們當時的都市政策有很大的幫助。今天,像《2007世界現況》(State of the World 2007)這類報告的研究人員和作者,則能讓更多民眾意識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事件。

讓人驚訝的是,在2003年聯合國公布《全球人類集居地報告:貧民區的挑戰》(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 The Challenge of Slums)前,貧民區的定義一直沒有共識。缺乏有關都市指標資訊的地區,現在有了「全球城市觀察」(Global Urban Observatories)的網路。世界銀行和聯合國人居署成立了「城市聯盟」(Cities Alliance),協調都市地區的捐助活動,尤其是在改善貧民區的部分。聯合國也啟動了大型的運動,來推動土地佔用權的保障以及更完善的都市治理。

政治機器終於開始認清都市化了。2006年美國參議院第一次舉行非洲都市化的聽證會,同時英國國會則第一次舉行了發展中國家都市化的討論。2004年成立的「城市與地方政府聯合會」(United 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已經成為國際舞台上的正式成員。

這類國際、區域及地方政治機構協助創造了改變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他們提供了切入點。如果我們所倡議的運動和意識,不能轉化為行動,我們終將失敗。

現在有了希望的徵兆。有越來越多的最佳實務說明了有那些策略可以採取,以改善在都市貧民的居住狀況,同時落實環境法規。尤其是許多東南亞和南亞的城市,現在開始降低都市中的貧窮人口比例。雖然「人居議程」的所有夥伴對這項改善都有貢獻,但主要還是因為中央政府及地方當局的帶頭。他們的政治意願已促使投資於讓城市與城鎮得以永續的資金增加。

作為一個非洲人,居住在世界上都市化最快速的大陸,我理解我們必須去說服從總統到一般政策制訂者的每一個人,關於都市議題的急迫性。我曾經是其成員的「非洲委員會」(Commission for Africa),將都市化明列為非洲大陸發展所面臨的第二大挑戰,其嚴重程度僅次於愛滋病。當我們朝向都市時代前進時,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們的因應之道。

幸運地,非洲的領袖人物已經注意到了。在2003年的「馬普多高峰會」(Maputo Summit),非洲國家的領導人通過了「29號決議」(Decision 29),重申他們對永續都市化的承諾,隨後若阿金希薩諾(Joaquim Chissano)在擔任「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主席時也鼓勵推動這項決議。奈及利亞總統奧盧塞貢•奧巴桑喬Olusegun Obasanjo)關心該國城市的問題,親自成立「住屋與城市發展部」(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2006年坦尚尼亞總統賈卡亞•紀奎德Jakaya Kikwete)在就職演講中,強調需要管理良好的城市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礎。為了協調區域性的都市議題,非洲部長最近成立了「非洲住屋及發展部長會議」(African Ministerial Conference on Housing and Development)。同時,「非洲城市」(AFRICITIES)也成為組織非洲大陸地方政府的最前線。

這只是起步而已。當我走過非洲的貧民區時,難以相信生活在都市的困境中的孩童們所承受的苦難。我很驚訝婦女在沒有水、也沒有像樣廁所的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持家。在都市生活的殘酷現實下,獨立自主的承諾已然消失無蹤,主要是因為我們對於都市的未來都還沒有做好準備。許多城市不只遭遇到貧窮的問題,還有最糟糕的環境汙染。從班達亞齊(Banda Aceh)到紐奧良(New Orleans),整個社區都毀於無辜災民的非過失行為。

我們所有人都將為誤入歧途的世界負責。如果我們無動於衷,不做任何改變,災難性的未來即將到來:整個城市都將被貧民區所淹沒、整個社會被氣候變遷所摧毀。

在聯合國人居署與世界其他機構一起合作之下,希望我們可以共同改變過去錯誤的都市規劃。我希望像看守世界研究中心這類組織的工作,可以鼓動更多人去追求在環境和社會面上皆永續的城市。我們已被警告了,不可以依然如故。

傑米•勒納閣下/巴西帕拉納前省長,庫里提巴前市長 

20世紀,是個了不起的年代,是都市化的世。全世界鄉村人口比都市人口多的情況逆轉了,城市經歷過加速成長,且經常超乎其預期。他們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轉變,留下一長串的挑戰與機會。

如果說上個世紀是都市化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就是城市的世紀了。關於生活品質的關鍵性戰役就要在城市裡展開,其結果將會對地球環境和人類關係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因此,我們對這個都市星球能有什麼期待?未來的城市會是什麼樣子?有人用極端悲觀的說法來描繪都市世界,他們把城市描述成沒有希望的地方,因為過多的人口和汽車,而讓人難以呼吸、移動或居住。然而,我並不認同這樣的看法。我的專業經驗告訴我,城市不是問題,而是解決之道。所以,我只用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城市的世界。

我強烈的希望來自於轉變的速度。例如,20~30年前以高出生率為基礎所做的人口成長預測並未發生,使我們對接下來幾年和幾十年的都市成長抱持較積極樂觀的看法。

再生能源的來源、污染較少的汽車、新型的公共交通、以及減少旅行需要的通訊技術,這些都避免了大都會預期會發生的混亂。科技的演進和民主化則為所有規模與型態的城市帶來新遠景。

以實體結構來看,未來的城市和過去、今日的城市不會有太大的差別。造就優質城市的因素,在於城市調和居民與自然的能力。而具社會公義和環境健全的城市,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要追求這個目標,必須直接處理經濟與環境事務,這將促進城市、區域及國家間趨向正面的合作,結果將激發出以人類發展為核心的新全球公約。

些許急迫感對我們城市的正面轉變仍然很重要。認為只有在具備所有答案和資源後才能採取行動的想法,必然一事無成。缺乏資源不能作為不採取行動的藉口。都市規劃是一個過程,總是允許修正。執著於只有理清所有可能的變數後才能完成規劃,實在極其狂妄自大。

要革新,就要起而行!因此,必須著手進行。心懷理想,但進行今天可行之事。為未來20年、30年而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到那時問題可能就不一樣了。因此,我們需要現在就能產生改變的都市政策,不需要數十年後才看得到結果。現在屬於我們,而且我們有責任去開啟通道。

重大轉變的根源是個小小的改變。從簡單的、容易執行的地方開始創新,這些將會是未來更複雜系統的雛形。雖然我們生活在事件快速發生的這個歷史時代,而資訊在轉瞬間快速傳遞,但由於一貫無法與事件發生速度同步,有關都市問題的決策一再延宕。

這個世界需要愈來愈快速的解決方案,而地方層級正好可以提供最快的回應。但是需要規劃去推動,為民眾規劃,而非為中央和集權的官僚體系。

那些負責管理這個都市世界的人,應該要放眼未來,但要堅定地立足於現在。那些只關注民眾日常所需的人,將會危害其城市的未來。反之,那些只想到未來,漠視日常所需的人,將會失去其選民的大力支持而一事無成。

再者,掌握事物的精義非常重要;從現時大量的資訊中辨認出基本的和重要的資訊,從日常需求中理出策略來。對未來目標的清晰透視,是現階段行動的最佳指導方針,也就是說,把當下與未來的理念結合起來。

有必要強調三個關鍵性的議題:機動性、永續性、和認同感。

關於機動性,其未來就在地面上。在完善的地面交通網絡可以在兩年內建設完成的情況下,整個世代的人不可能為了等待地下鐵而犧牲。在庫里提巴(Curitiba),從1974年開始,我們就優先給每天承載25,000名乘客的公共汽車南北向的專用車道。今天,這個公共汽車網絡在整個大都會區以單一票價載運200萬名乘客。

機動性的關鍵在於連結和整合所有的系統:地下鐵、公車、計程車、汽車和腳踏車;但是這些系統不能在同一個空間運行。人們會根據他們自身的需求選擇最方便的組合,且使用一張「悠遊卡」(mobility card)。而每種交通模式的業者都是該系統的夥伴。

談到永續性,重點在於去關注我們所知的,而非我們所不知的。首先,要把這種知識傳授給孩子們,他們接著就會教其父母。庫里提巴的「垃圾非垃圾計畫」(Garbage That Is Not Garbage)鼓勵家家戶戶把可回收的垃圾分類,孩子們在學校學到這種作法,就協助動員他們的父母做分類。

可以把城市日常例行事務中的簡單事項向孩子們說明:例如,每個人可以如何幫忙減少汽車的使用、住在工作地點附近或在家附近工作、讓都市基礎設施一天24小時發揮多元功能、盡量節省和盡量少浪費。

永續性是節省與浪費之間的平衡。因此,如果永續性等於節省除以浪費,那麼沒有浪費時,永續性就趨於無限,廢棄物就是最豐富的能源來源。

永續的城市負擔不起讓具備優良的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地區和街道閒置這種浪費,其市中心區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裡不得閑置,必須把遺漏的機能盡量發揮。24小時不打烊的城市和多元化運用的設施為永續性的關鍵要素。

最後,認同感。認同感是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代表個人與其城市關係的結合。認同、自尊、歸屬感,所有這些都跟人們如何看待他們自己城市息息相關。

例如,河流就是人們如何看待城市的一個重要參考。與其用混凝土把河流隱藏或掩蓋起來,城市應該讓河堤成為寶貴的領域。藉由尊重自然排水的特性,城市可確保保護區提供足以疏洪的管道,而大部分時間還可作為具有經濟價值又環境友善的休憩地點。可以提供人們聯繫和互動的公園,也可用相同的邏輯來看待。

有歷史意義的區域也是人們如何看待城市的重要參考點,每個城市從建城開始,就和這些地區緊密相連。但是這些地區通常都逐步走向貶值和沒落。找出方法以維持這些區域的活力,如結合有認同感的要素、回復舊時的用途並賦予多功能性等,是很重要的。在庫里提巴,有個關閉的火藥庫被轉型成該市最值得珍惜的劇院――Teatro do Paiol。

城市是個集體的夢想,建立這個夢想非常重要,否則,就會失去了該城市居民主動的參與。因此,那些要為城市命運負責的人,應該清楚地描繪出願景:為大多數人所企盼的願景,足以鼓動整個世代的付出。

城市是個變化的結構,不只是個規劃的模型、經濟政策的工具、或是社會極化的核心。城市的靈魂,也就是賦予城市呼吸、生存、和進步的力量,存在於每個城市居民。

城市是團結的避風港,可作為全球化過程中不人道後果的守護神,保護我們免受治外法權和缺乏認同的傷害。

另一方面,最嚴酷的戰爭正發生在城市裡:在被邊緣化的周邊地區裡、在富有的領地和貧困的貧民區之間的衝突裡。最沉重的環境負擔也在城市裡產生,因為我們沒有設身處地去為現在和未來的世代著想。而這正是為何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城市裡,大步實現更和平、更平衡的星球的理由;因此,我們可以用樂觀的態度,而非恐懼,來看待這個都市世界。

 

前言

克里斯多佛•弗雷文/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董事長

2008年的某一天,世界將穿越一個看不見但是很重要的里程碑:在那個時候,地球上會有超過一半的人,約32億人,居住在城市裡。由於受到人口成長和來自鄉村的空前移民潮的同時衝擊,估計每年有超過500萬人,約和法國人口相當,加入世界上的城市和市郊。人類的未來、我們的經濟和支持我們的這個星球,都將決定於世界的城市,其影響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代。

都市中心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創意和一些世界上最悲慘和可恥的貧困共存的匯聚處。它是世界經濟的發電機,但也是疏離感與宗教極端主義的溫床,以及其他在地及全球性不安全的根源。城市現在是開創性環境政策的先鋒,也是大多數世界資源遭受破壞和污染的直接或間接的源頭。

這個現代「雙城記」,借用查理斯•狄更生那本描寫19世紀倫敦的著名冷酷小說之名,正是每個政策制定者和市民必須了解的。對抗我們最嚴重的全球問題,從失業和愛滋病傳染,到缺水、恐怖主義和氣候變遷,將在世界的城市裡論輸贏。

雖然大約在西元前4,000年第一座小城市於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與幼發拉底河(Euphrates River)之間建立前,我們人類這個物種已經存在超過10萬年了。城市逐漸增加的主導地位,是我們經歷過的最劇烈的變化之一,也是我們窮於應付的變化之一。近到20世紀初,大部分的世界人口還居住在鄉村,並以農業維生。甚至到了今天,許多大部分已都市化的國家――日本是最好的例子――其選舉系統還給予鄉村選民不相稱的政治影響力;而且國際發展組織在分配其援助時,也常忽略了城市。

1950年代,只有紐約和東京擁有超過1,000萬的人口。今天,全球有20座所謂的巨型城市,大部份在亞洲和拉丁美洲。但是接下來這幾十年最主要的成長會來自於較小型的城市。到了2015年,人口學家預測人口介於100萬到500萬的城市,會有59個在非洲,65個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以及253個在亞洲。最快到2030年,世界上的都市居民中5個就有4個住在我們現在所謂的「發展中」世界。

這種轉變帶來的人口和政治上的衝擊將考驗著我門。例如,中國,每年有數以百萬人移到城市,雖然該國在滿足新都市居民的需要上,已比大多數國家做得更好,但是社會的緊張關係正逐漸顯現出來。目前都市化最低的大陸非洲,是都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區,此趨勢無疑會帶給這個在世界上已經處境緊張的地區更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壓力。

非洲及亞洲新都市中心的絕大多數人口成長,是在缺乏規劃且缺乏公共設施的居住地,也就是一般所知的貧民區。在發展中世界裡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都市居民,超過5億多人,缺乏乾淨的用水和衛生設施,導致每年160萬人死亡。21世紀城市的面貌,常常是一個瘦小、營養不良的兒童,生活在像阿必尚(Abidjan)、加爾各答、或墨西哥城等這些城市的大規模貧民區,不遠處就是新蓋的歌劇院、金碧輝煌的辦公大樓、和現在就是在貧窮國家也很平常的車潮雍塞的公路。

這樣的孩子經常都是缺電,缺乾淨的用水,或者是附近甚至沒有廁所可用。雖然近年來許多歐洲和美國城市的空氣品質都獲得大幅度的改善,而在發展中世界大多數城市的空氣品質都變得更差,光是中國就有16個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對居住在貧民區裡的小孩,每天都受到因污染而導致的疾病及暴力的威脅,而教育和醫療保健就如同緣木求魚了。

我們用以滿足都市窮苦人家需求的能力,正是本世紀最艱鉅的人道主義挑戰之一,也正塑造關鍵的全球發展:從居住在附近豪華公寓的那些人的安全,到靠近地球極點的北極冰原的穩定。特別諷刺的是,要拯救世界尚存的健全生態系的戰爭,並非在受到威脅的熱帶雨林或珊瑚礁,而是在地球上完全非自然景觀的街道上。

所有都市都仰賴其提供食物、纖維、淡水和氣候穩定的那些生態系統已陷入危機。根據最新的科學界估計,這些「生態系服務」將近三分之二已經劣化。我們的挑戰是避免像宏偉的馬雅城市躺在墨西哥南方和瓜地馬拉的叢林中變成廢墟的命運;荒廢的城市不僅是因為其境內力量的作用,也是因為其週遭農地和水資源經過幾百年來過度使用而崩潰所致。

拯救世界上現代都市的任務似乎是希望渺茫,除了那些已經發生改變的地方。本書輯錄世界上的城市所面臨的問題,還有過去幾年來一連串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冒出的充滿希望的進步。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由一些富有及貧窮的社區所展現的自力更生,他們的介入是為了彌補政府的不足之處。即使像食物和能源這種必需品,也有越來越多由都市的先鋒們在城市內生產。

在阿克拉(Accra),至少有1,000位都市農民在後院、空地、路邊、以及廢棄的垃圾場種植食物,利用廚房和浴室用過的水(中水)來灌溉其作物。在巴塞隆納(Barcelona),超過一半的新建和翻新的建築物有太陽能熱水供應。在喀拉蚩(Karachi),都市的貧窮人家已經自行組織起來提供污水下水道服務,由當地居民負責規劃、興建和管理當地的管線系統。在波哥大(Bogotá),許多居民可以利用嶄新的公車捷運系統輕鬆的四處移動。上海附近一個長江上的島嶼,正從荒蕪中興建一座新的生態城市。在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販售對生態友善的建築材料的合作社事業已經成立,同時也為城市居民創造數百個新的工作。

由於我們探討了以城市為人類進步和生態永續性之關鍵的各種途徑,《2007世界現況》涵蓋了議題上和地理上多樣化的都市景觀,就如同這些例子所示。我的同事茉莉•歐米拉•辛汗(Molly O’Meara Sheehan),負責領導今年《世界現況》的專案計畫,以本中心研究人員和外界的專家而組成了一個優秀的團隊來寫這本書。書中包括了現今城市所面臨的諸多挑戰的深度討論,以及關於革新者發現新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的精采故事,其通常發生在發展中世界的最窮困角落。在章節之間出現的短篇「城市風情」故事,是由親身得知這些城市正在發生什麼事的人所撰寫的。

我們特別高興兩位在都市議題上的世界級偉大領袖,他們都是來自南方世界,為《2007世界現況》撰寫精采的序。安娜•提貝朱卡(Anna Tibaijuka)是聯合國人居署署長,是致力提升人類集居地的福祉、讓世界領導人關注都市貧民區居民困境的聯合國組織領導者。身為在坦尚尼亞的鄉村長大、且大學時主修農業經濟的女性,安娜•提貝朱卡提供了一個曾經在專業上和個人經驗上跨坐於城鄉分歧的個人觀點。

傑米•勒納(Jaime Lerner),曾任巴西庫里提巴(Curitiba)市長和帕拉納(Paraná)省長,他所發展的公車捷運系統啟發了波哥大的系統,且現在像洛杉磯和北京等城市也在複製,他為我們寫了第二篇序。不同於那些把今天的城市描寫成絕望而悲慘的地方的人,傑米•勒納把城市看做是令人興奮的改革實驗室。那種樂觀的態度,正是我們的城市以及世界本身的未來,所不可或缺的。

 


回到出版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