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一下放大圖片

環境生態系列叢書 E006  

      2006世界現況

<<中國、印度特別報導>>

Christopher Flavin 等著; 周晉澄等譯 售價:新台幣350元
ISBN 978-957-30329-7-7 (平裝)    17 x 23 公分    2007年4月 初版


當中國和印度擠身為世界級的經濟體,他們很有可能與既有的工業化國家一樣,成為資源的主要消耗者以及在地和全球生態系的主要污染者。目前在這兩個國家中正在熱烈地討論著每個層面應依循的正確發展路徑,包括「躍過」那些現在普遍存在於西方國家的技術、政策甚至文化。

除了聚焦在中國和印度,《2006世界現況》也檢視了企業所能採取的行動,以使其負起更多社會責任;探討奈米科技可能的社會經濟、健康和環境影響;評估生質燃料大規模發展對農業和環境的衝擊;描述全球之汞的來源、工業使用和健康危害;並以全球各地的城市、鄉村和農業區已被證實的方法為例,對於捍衛淡水生態系的必要性,提出了綜合性的看法。

當台灣面對中國的強大經濟崛起,要如何找到一條環境永續之路,《2006世界現況》絕對是你不能錯過的好書,她不僅提供國外的環境政策趨勢,更是探究環境問題或解決環境困境的重要參考書。


目錄

 

中文版謝誌

周晉澄

中文版序

文魯彬

謝誌

 

目錄

 

方塊、圖表

 

解振華  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

蘇妮塔•納拉因  印度新德里科學與環境中心主任

前言

克里斯多福․弗雷文

世界現況:一年回顧

 

 

第一章

中國、印度以及世界新秩序

1

 

Christopher Flavin and Gary Gardner/ 鄭益明、周晉澄

 

世界新秩序

 

未來能源的選擇

 

求助於世界穀物市場

 

生態容量:足以供養每個人嗎?

 

抉擇

 

重新思考全球課題

 

第二章

重新思考全球肉品工業

32

 

 Danielle Nierenbery /周晉澄、鄭益明

 

再訪《叢林》

 

肢解線

 

毀滅的慾望

 

疾病的傳播

 

較快樂的肉品

 

第三章

捍衛淡水生態系

 58

 

 Sandra Postel / 許惠悰、陳奐宇

 

災害的評估

 

確保飲水安全的健全集水區

 

糧食安全及生態安全

 

降低風險、保持彈性

 

引領水資源政策進入21世紀

 

第四章

孕育可替代石油的再生能源

87

Suzanne C. Hunt and Janet L. Sawin with Peter Stair

 / 林文印、江慧儀、陳奐宇

 

從蒸餾廠到生質煉油廠

 

環境的風險與轉機

 

催動發展

 

生質燃料的未來

 

第五章

變小的科學:奈米科技介紹

 113

 

Hope Shand and Kathy Jo Wetter / 姚凡壹、吳焜裕、謝和霖

 

何謂奈米科技?

 

奈米粒子的潛在危害:沒有更小的物質

 

奈米科技對於南方國家的意涵

 

奈米壟斷

 

奈米生物科技:「生命傑作」的新意涵

 

辯論和監督的需要

 

第六章

遏止汞的全球流竄

140

 Linda Greer, Michael Bender, Peter Maxson, and David Lennett

/劉小書、 謝和霖

 

汞:繞著地球跑的毒物

 

汞的使用與排放的全球清單

 

全球的汞市場

 

降低汞的供需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負擔

 

趨向一致的全球汞防制策略?

 

第七章

化災難為和平契機

167

 

Michael Renner and Zoë Chafe / 陳麗真、陳奐宇

 

自然和「不自然」災難的界定

 

災害與衝突之間的關聯

 

烏雲密佈與一絲希望

 

亞齊省:破除停滯

 

斯里蘭卡:非戰非和

 

人道主義者和環境和平調處

 

第八章

調和貿易和永續發展

197

 

Aaron Cosbey / 沈添財、吳品賢

 

貿易與環境爭辯的來龍去脈

 

基本的關切與衝突

 

其餘關注議題

 

WTO與環境的綜效

 

貿易與永續發展

 

超越WTO

 

期末總評:尚待改善

 

第九章

建設中國的綠色公民社會

223

 

Jennifer L. Turner and Lü Zhi / 鄭益明、吳品賢

 

打開環保民間團體的政治空間

 

中國特色的綠色公民社會

 

擴展觸角

 

官方民間團體

 

環保民間團體的國際觸角

 

政治空間持續緊縮

 

健全民間團體社群的機會

 

中國民間環保團體的下一步

 

第十章

轉變中的企業

 253

 

Frik Assadourian / 沈添財、謝和霖

 

企業責任的實例

 

一些早期的領導公司

 

承擔企業責任的障礙

 

結合利害相關人

 

公平競爭

 

重新導引企業的影響力

附註

 

284

索引

 

358

 


蘇妮塔•納拉因  序

印度新德里科學與環境中心主任

在印度獨立的前幾年,甘地(Mahatma Gandhi)曾被問過一個簡單的問題:他想要自由的印度像其殖民國——英國——那樣成為「已開發」的國家嗎?甘地說:「不!」這個回答讓詢問的人楞住了。他反駁說英國是學習的榜樣。但甘地回答:「如果英國需要掠奪半個世界才能達到它現在的景況,印度會需要幾個世界呢?」

如同甘地,我們今天亦面臨智慧的考驗。現在印度和中國來勢洶洶要加入富國之列,其成長造成環境上的狂亂應足以讓我們思考。不只要思考這些人口密集的國家對我們所居住之行星上的資源的衝擊,還要想到——再一次,再重頭想過——經濟成長的典範使人口不密集的國家起而效法,對此唯一的地球上的資源加以掠奪及破壞。

讓我們正視這樣的事實。印度和中國最狂熱看齊的西方成長模式本質上是有害的。它會用到大量的資源——物資和能源——也會製造大量的廢棄物。工業化國家已學到要降低財富增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就要投資大筆金錢。但坦白說,工業化國家從未能成功地控制這些影響:富國製造問題的速度遠比其控制影響的速度來得快。

舉富國城市的空氣污染控制來說。戰後的經濟成長讓富國的每個城市在控制污染上費盡心力:從倫敦、東京到紐約。這些國家回應其國內環保主義抬頭的方式就是投資於汽車和燃料之新技術的研發。到1980年中期,污染指數——當時是測量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宣稱城市已經乾淨了。但是到了1990年代初期,測量科學又更進一步。科學家確認問題不在於全部的粒狀物質,而在於那些細微到能藉由呼吸滲透到肺部和循環系統的粒子。這些微小毒物——吸入性懸浮微粒——主要是汽車使用柴油的結果。因此汽車和燃料的技術創新了。柴油中的硫減少了,也找到可以在汽車中將粒狀物質過濾的方式。人們相信這項新世代的技術已經克服了挑戰。

但事實並非如此。現在西方的科學家發現,燃料與污染排放控制的技術雖然減少了粒子的質量,粒子的尺寸變小了,但排出的數目不減反增。這些粒子比以前更小,稱為奈米粒子(以奈米規格測量,奈米是十億分之一公尺)。科學家說,這些粒子不只很難測量,也更致命,因為它們可以滲透人類的肌膚。更糟糕的是,即使科技減少了粒狀物質,但汽車廢氣中所含同樣毒的氮氧化物卻增加了。

雪上加霜的是,工業化國家或許已將他們的城市清乾淨,但其排放出的廢氣卻置整個世界的天候系統於危險之中,也使得數百萬生活在生存邊緣的人,因為氣候的變化而變得更易受害、更貧窮。換句話說,西方世界不斷地製造問題與尋求解決,並且將成長所製造的問題外部化到其他國家,而那些國家較西方國家不幸、較沒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

這個成長模式就是貧窮國家現在想要採用的。為什麼不要呢?這個世界並沒有顯示出其他可行的方法。事實上,生意只有在為舊問題找出新的解決之道時才會有利可圖,這樣的觀念一直不斷地灌輸著我們。這個世界告訴我們,西方創造財富的方式就是進步;也告訴我們,西方的生活方式是毫無商量餘地的。

但我相信貧窮國家必須做得更好。南方國家——印度、中國及其鄰國——除了另創發展軌跡外別無選擇。當工業化國家歷經密集的成長期時,平均每人的收入比今天南方國家還要高出許多。當時的油價比現在低多了,也就是說成長的成本比較便宜。現在南方國家採用相同的模式:高度資本密集造成高度貧富差距、高度物資和能源密集導致高度污染。但南方國家沒有能力針對社會公平和永續發展,進行投資。它無法緩和成長所帶來的負面衝擊。這是非常致命的。

讓我們再鎖定空氣污染所帶來的挑戰。幾年前,我所服務的組織主張德里市的公共運輸系統應該轉成壓縮的天然氣。轉成天然氣是一項技術的大突破,它大大地降低了粒狀物質的排放。今天德里有全世界最大的公車陣容和其它商業運輸用汽車,都是以天然氣當燃料。結果儘管汽車數量眾多、技術落後、也沒有良好的管理系統可以檢查每一輛汽車的排氣,這個城市的污染穩定住了。換句話說,德里沒有採用技術漸進的污染控制途徑,也就是在車上安裝管末處理設備以及淨化燃料。從技術和成長的觀點來看,印度是蛙躍式的。

今天,隨著私人轎車的數量與日遽增,讓印度所有城市中的道路都擁塞不堪,污染襲擊人民的肺。問題依然存在:它可否於交通方面再造夢想,好讓它不致於變成一場惡夢?它可否找到通往未來城市的新途徑——結合移動便利性、經濟成長與大眾健康?結合這些目標亦即結合新、舊世界中的最好方式,讓採用最先進技術的公共運輸系統,帶動城市成長。

換句話說,當全世界埋頭尋找污染和擁擠的解決方法,效果卻有限時,我們必須創造新的答案。水管理也是一樣。印度和中國承擔不起先浪費水資源,再變成有效利用水資源的代價。他們也無法承擔先污染後整治的代價。他們必須創造出水管理典範——如在印度,向過去的傳統借鏡,建立數百萬地區性和分散性的水管理範式以增加其資源。印度必須實行雨水收集,因為這可以增加水的儲備。在此同時,它也必須投資未來的新技術,增進水資源回收及再利用的效率。例如,它必須再造沖水系統,因為這既是資本密集也是物資密集,並用水來當作傳遞與排放管道:它無法承擔建造下水道系統來處理人類排泄物的代價,而今天人類排泄物正污染著河流和湖泊。 水將是成就印度是富或窮的決定因素。但要確保一個水源豐富的未來,印度需要的是創造力和聰明才智,而不僅僅是金錢和技術而已。

問題是,這些有可能發生嗎?畢竟,如果富國沒有找到對環境不友善的開發所製造出之問題的解答,窮國幹麻要這樣做?事實是富國的環境運動發生在財富創造期之後、廢棄物產生期間。他們只能設法抑制廢棄物,並沒有能力由根本改革廢棄物產生的模式。這種環境主義,在富裕期成長茁壯,並沒有必要去創新了。

另一方面,在南方國家,環境運動在財富創造期間、在極度不公平和貧窮的期間成長。在相對貧窮國家中的環境主義,除非問題再重新被審視過,否則要找到改變的答案既棘手也不可能。

改變是可以有的。但有兩個主要前提。第一,要有高度的民主,好讓窮人和環境邊緣受害者可以要求改變。讓我們國家的環境改變最重要的驅動者不是政府、法律、法規、資金或技術,明白這點是很重要的。

但民主不單是憲法中的文字敘述。它還需要被小心呵護,好讓媒體、司法制度和其他所有的治理機構,可以決定大眾的利益,而非私人(企業)的。這其實很簡單,窮國的環境主義需要更多可信的公家機構,而非更少。

第二,改變需要知識:新穎和創新的思維。以不一樣的方式思考的能力需要自信,才可突破歷史的窠臼——那些老舊、根深蒂固、人云亦云之想法的傲慢。南方國家最缺乏的是「突破」,一種心靈上的躍進。當今工業化成長模式最負面的影響是讓南方國家的計畫者變成呆瓜:讓他們以為沒有答案,只有問題,而問題的解答則在富國嘗試過和測驗過的答案中。

現在富國必須學習甘地的精神。它們必須明白它們不能對任何人說教,因為它們沒有什麼可以教人的。如果遵循窮國的環境主義的話,這些富國可以學會分享地球上的資源,好讓全部的人都有一個共通的未來。

 


回到出版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