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永續發展

永續快樂的練習方法

買了新包包,吃了一頓燒烤,怎麼還是不夠快樂?曇花一現的快樂本身什麼時候變成了奢侈品,到底要怎樣獲得永續的快樂?

不同的階段的人生會追求不同層次的快樂,物質享樂只能滿足了我們淺層的愉悅,這個愉悅是短暫的,最多持續一個月,最短可能下一刻就消失,只有深層的滿足才是我們追求不完的人生課題。可以這麼說,物質享樂是強烈的、即刻性的回饋,不過它很容易遞減,需要越來越強刺激才會達到同樣程度的快樂,所以沉溺在享樂中只會愈來愈空虛,這種類似成癮的症狀是需要覺醒的,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練習,往前踏步,達到自己靜心踏實的境界。

快樂要從珍惜擁有開始。拿出紙筆,列舉出每一樣自己擁有的事物,無論是一個檯燈、一面鏡子、一張舒適的床單或是滿櫃子的衣帽,洋洋灑灑列入清單中,溫暖知心的朋友、身體健康的父母、可愛撒嬌的寵物,這些更是支持自己的無形資產,也都大大方方的列進去,透過這種簡單隨性的紀錄,我們應該可以隨便寫上一百多項,過程中不但能回憶相關事物的美好,更清楚了解自己是如此的幸福。從今天開始慢慢培養攝影以及日記的興趣,記錄生活中令人感動的小事件,例如陽台的小辣椒長的鮮豔,小孩子童言童語透露的純真美好。

地球正在加倍奉還:永續還有可能嗎?

日期: 
2013/12/01 (週日)
《2013世界現況》新書發表暨研討會 新聞稿

20131201SOW.jpg

在美國華府的「看守世界研究中心」 (Worldwatch Institute),將2013年出版的《世界現況》專書主題訂為「永續還有可能嗎?」,對世界是否還能永續發展下去提出一個大大的問號。環保團體擬給的回答是,有點「太遲了!」,快要沒有機會亡羊補牢。

環境與健康: 

你拿生命換什麼


任何以勞力換取金錢的人,若曾不小心丟了一筆錢,即使額度只是一個月的月薪,還不到傾家蕩產的程度,都會有心如刀割的感覺。許多家庭糾紛,也會圍繞著金錢打轉,即使親如兄弟、夫妻。明明只是一張薄紙,但許多人重視它的程度,卻如性命一般。貪欲或許仍不足以充份解釋這種對金錢的感覺,但「惜財如愛命」這句成語,卻如實道出了另一重要原因:以勞力取得的金錢,確實是人們拿生命換來的。

生命是一個有限的連續存在。而要維繫這短暫的連續存在,是有一些基本需求的,如食衣住行等。另外,人們為了讓這短暫的連續存在有所價值,會去追求這存在的意義。為了這些基本需求與精神需求,人們投入了一大段生命,換取金錢,只是因為根據人類社會自己訂定的規則,金錢是換取物質與服務以滿足這些需求的一個媒介。因此對金錢的追求,事實上很大一部份代表著人們對自己生命的呵護與期待。

因此企業家眼中的人力成本,其實就是生命成本。企業家投入了員工的部份生命,拿來換取什麼,決定了員工這段生命的價值。由於人們不只是對工作之外的生命有所期待,也對工作期間的生命有所期待;因此若工作也能帶來價值,那麼人們生命的效益,才能發揮到最大。是以國家的產業政策,決定全國人民的部份生命效益,全國生命效益(姑且稱之為Gross Life Efficiency)最大的國家,人民最幸福。

社會: 

可持續性的水產資源管理


過去陳舊的水產資源管理,都假設棲地環境不變,以單一物種或族群為基礎,以達到再生產關係(魚類資源量與加入量(子代量)的關係,又稱為「再生產曲線」)的最大持續生產量(MSY;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為目標。也就是說在海洋生態環境維持穩定條件下,魚群可以年復一年提供人類使用的漁獲量的最大限度。但是實際上海洋生態系既不穩定又多變,魚群的環境承載量會隨著氣候變遷而變動,在有限的環境承載量下,不同魚群彼此間,透過密度依存效應又會牽動物種間的消長與互動。所以最大持續生產量的基本前提(如穩定環境、不同魚群彼此間不影響)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事實上管理水產資源也不能只著眼於單一物種與族群層次。

經濟: 
社會: 

想像一種環保的生活

作者:羅允佳、蔡宛儒/看守台灣協會助理研究員

某日筆者和一個朋友閒聊,談到各種「補救式」的環保方法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譬如大家最熟悉的資源回收,目前其實只能做到降級回收,即使延長了各種物質的壽命,最終還是進入焚化爐和掩埋場;又譬如我們想開發再生能源,但不論太陽能電板、水力或風力都有各自對環境的衝擊,假如不能從源頭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些末端處理都只是花錢收拾爛攤子,或是挖東牆補西牆而已。「所以環保就是要過回歸自然的生活吧!」朋友說。

但是問題來了,回歸自然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極端的事,在環保團體工作,時時會聽到其他朋友說:「你們環保團體就是太想要一步登天,想要改變就要先想人性,考慮現在資本主義的現實條件,想讓大家回到自然原始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就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人們可以接受的環保,僅止於在現有生活品質或更好的前提下,用很輕鬆的方式參與。

許多人對環保的想像是生活要很拮据,不能興致來了亂買東西,不能三兩天換一件新衣服,不能買漂亮的鞋子塞滿鞋櫃,不能三五時就上吃到飽餐廳,不買最新款的電子產品、不能開燈、不用拋棄式塑膠、不能開車、不要蓋破壞水土的快速道路或到處建水庫、不要火力發電廠也不要核電廠、不要焚化爐也不要掩埋場、不要高科技園區也不要石化工廠、最好大家都去種田,而且還不能噴農藥肥料。真的那麼慘嗎?筆者總覺得,這是彼此對環保想像的落差。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的經驗分享

有機市集值得推廣 台東大學自2011年5月15日第二屆台東綠色科學博覽會起,於每周日上午八點至十二點辦理有機農夫市集,一直維持10至12個攤位,至今已超過一周年。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能持續不中輟的因素,我認為有機消費群的形成與增加、有機農夫可實質獲益、台灣社會有機風氣漸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 處對有機農夫市集的補助,以及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得到志工與工讀生協助辦理有機農夫市集等。台東市區是一個約五、六萬人口的小城,可以支撐起一個有機農夫市集,基於推廣健康與環保生活,我認為全台各鄉鎮市也值得辦理。

環境與健康: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