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毒性物質

反對環署開放電子廢棄物進口之理由


環保署近期將提出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修正草案,最大變革在把原為有害事業廢棄物的廢電線電纜、廢電壓器、光碟片等12項混合五金廢料,放寬認定為一般事業廢棄物。環保署官員指出,放寬認定標準後,這12項混合五金廢料就能合法進口,擴大國內再生業者料源;因為國內資源再生業者的技術相當先進,卻苦於缺乏回收料源,不少業者乾脆出走到大陸,新標準上路後,將有助國內再生產業發展。

不過,環保署不應只站在產業利益上考量,也必須嚴正面對下列問題。

首先,美、日等國的電子廢棄物處理技術也非常先進,為甚麼要讓發展中國家來處理?美國每年約有50%~80%的電子垃圾被出口到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國家,而日本每年廢棄的100萬台家用電腦中,以正規管道回收煉製率不到10%,絕大部分都輸往發展中國家。因為美、日等國研究發現,雖然電子廢棄物處理技術非常先進,但考慮其外部成本,如儲放空間、空氣、河川與土壤污染等成本,還不如把這些電子廢棄物送到發展中國家處理更划算。美、日的人力與土地成本高,另外電子廢棄物的拆解是種高危險行業,工人的工資、保險和福利都會上昇,一旦出現工安事故,企業很可能血本無歸。

環團反對開放電子廢棄物進口:政府不應幫財團數鈔票 讓人民吃綠牡蠣

日期: 
2013/10/29 (週二)

20131029press.JPG

環保署打算修改《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將十二項於處理/輸出入階段被列為有害事業廢棄物的混合五金廢料(廢五金),如廢電線電纜、廢變壓器/電容器、廢電腦等改列為一般事業廢棄物,讓它們可以合法進口,擴大國內再生業者料源(註:目前我國禁止有害事業廢棄物的進口)。看守台灣協會、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與立法委員田秋堇等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開放,憂心這些廢棄物的進口將加劇國內環境負荷。

社會: 
特定議題: 

從毒澱粉事件談化學品管理


最近接二連三爆發食品安全事件,包括添加順丁烯二酸的毒澱粉,以及添加工業級抗氧化劑EDTA的洋菜粉,讓許多民眾大嘆不知該吃什麼。其實這除了提醒了大家少吃加工食品外,也顯示我們的化學品管理,有必要進一步加強。

目前在我國市面上的化學物質有7萬多種,但受到管制的寥寥無幾。化學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場所、不同的用途,會在環境、健康、勞工、食品、藥品、商品、農業、工業安全等不同層面產生影響,因此各部會也就依據其組織宗旨來管理化學物質。這種承襲自傳統行政管理思維的架構,和許多其他國家殊無二致,主要缺點就是各司其職,欠缺整合。有時候重複管理,毫無效率,發生事情時,還會互踢皮球;有時候則是三不管,當遇到少數廠商為利之所在而不擇手段時,則會發生大家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這次的毒澱粉事件。

環境與健康: 

大企業應負更大社會責任,只是屁話?


在全球化的時代,企業規模愈趨擴大,其市場愈是無遠弗界,使用的社會及自然資源愈多,影響程度、幅度也愈為廣大,是超越國界、全球性的。當然競爭態勢也愈趨劇烈,但其獲利(若贏的話)也愈多,或短暫致富;而其危害――肇禍至國家、社會及個人,危及自然環境、勞工、百姓――也愈大。在這情形下,國家/政府便本然地需具有一種功能,要以其國家/社會政策,來制御不良大企業之為害或不當(非公平公義、非正當、甚至非法之)得利,期均富社會、照顧弱小。

觀近日一些新聞,常可見大企業的不當得利、不守法的現象,隨手捎來,可舉數例如下。

在板橋市的大同公司廠房,面積約2.6萬坪,原為工廠用地,經變更為住商用地,推案興建大樓,以每坪40萬元販售,雖已扣除捐地及公共設施,大同公司大致可獲利152億元(自由,2013.01.25,C1版)。這麼一大筆錢,又進了財團口袋。

環境與健康: 

實現化學品源頭管理 毒管法修法不能跛腳

日期: 
2013/01/10 (週四)

實現化學品源頭管理 毒管法修法不能跛腳

塑化劑事件後一年半,政府終於下定決心實行源頭管理,仿照歐盟化學品管理制度REACH,修正《毒性物質管理法》,今日下午將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然而由環保署草擬、行政院提出的修正草案,無法讓毒管法真正發揮源頭管理、事前把關的功效,市面上六萬多種化學物質將持續亂竄。因此環保團體偕同學者、立委召開記者會,提出民間訴求,並呼籲立法院嚴謹修法,避免類似塑化劑的事件重演,讓毒性物質傷害民眾和環境。

只登錄不管理,功虧一簣

這次修法重點在於建立化學品登錄制度,據以評估和篩選可以製造或輸入的化學物質。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劉如慧指出,環保署草案雖然在定義中將化學物質分成既有化學物質和新化學物質,但登錄程序上看不出區分實益何在。且有登錄義務者,只限於環保署指定種類之化學物質,不具全面性,有掛一漏萬之虞,不符合預警原則的要求。

再者,環保署只要求廠商登錄化學物質,提供物質特性、暴露與危害評估等資料,無法改善目前毒性化學物質未經審慎評估,即輕易流入市面的現象。台灣市場上有6萬多種既有化學物質,許多並未經過評估,像早期的農藥DDT以及最近的塑化劑DEHP等,都是在使用數十年後才受到禁止或限制,往往已經到處流布,造成民眾或環境的傷害。

相關新聞報導: 
環境與健康: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毒性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