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交通

找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最近「蘇花高」變成「蘇花替」。這會是一個解決蘇花高議題爭端的好方式嗎?這個名詞不同但內容差不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它的經費都是用「國道基金」。

以前當大家在討論花蓮的建設時,民間團體都說要把興建蘇花高的九百多億元的經費拿做建設花蓮之用。但是政府部門都說,不可以,「國道基金」只能用來興建國道,其他都不能。然而現在卻說要建一條省道:「一條由國道基金支出的高速公路水準的省道」,這有什麼差別嗎?換湯不換藥吧!

花蓮有些人說要爭取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其實在所有的交通運輸工具裡,鐵路是最安全,而且載客量最多,最符合經濟效益。如果台鐵不養那麼多退休人員的話,台鐵不會經營困難。台北到花蓮搭火車單程花費三百多元;如果開車,一公里油費就要十元,一百公里光油費就要花費一千元。搭火車實在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有時我看到團體包坐台鐵車廂,一趟就可以運送近千人,實在有效能。在氣候暖化的時代,坐大眾運輸系統,是最省能源,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氣候與能源: 
經濟: 
特定議題: 

三月瘋媽祖 七月瘋陸客

自從三月馬總統當選到現在,不滿四個月的時間,全台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大概是放寬中國人來台觀光的限制以及兩岸直航等政策的執行。套句朋友的話:「景氣不佳,現在全台都在等候大陸觀光客來拯救我們」。從媒體報導之熱絡,以及各地為了迎接陸客所做的各種措施來看,台灣似乎不只有「瘋媽祖」,近來「瘋陸客」也在「振興觀光產業,拯救台灣經濟」的大目標下,形成了一股強烈的社會氛圍。

然而,前陣子與幾位過去並不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的朋友在MSN上相遇,他們不約而同地在跟我提及對陸客來台的擔憂。他們表示,一直以為新總統會用至少一年的時間來規劃相關配套措施,才大幅度開放中國人來台觀光。然而從踩線團到七月四日起,每天陸客開放人次將增加為三千名的現況來看,相關配套措施的規劃速度大大落後於一面倒的開放速度。

預防性的配套措施尚未形成,迎合性的措施倒是紛紛出爐,從環境保育、承載量的角度來看,其中不乏「開倒車」的迎合性政策。「增設垃圾桶」便是其中一例。全國垃圾不落地政策已經行之有年,姑且不論該政策是否讓全民都滿意,但對於全台市容景觀的改善,應是有目共睹。如今為了迎合陸客習慣,卻要讓垃圾桶重現江湖。未來,全台市容會有什麼樣的改變,令人憂心。

經濟: 
特定議題: 

反怠速是開創性的環保措施?還是環保秀?

五月中旬有一則有趣的環保新聞,源起是台南市正在執行的汽機車反怠速政策;該規定要求車輛停車等候時,未關閉引擎的時間不得超過3分鐘,否則將受罰。這則新聞則報導取締到「車震」怠速超過三分鐘的情事。

根據報載,這次取締發生在凌晨4時。有輛汽車未熄火將車停放在台南安平5期重劃區的廣場旁,怠速引擎聲引起早起運動民眾的注意,向環保局電話檢舉,稽查員迅速前往現場。當稽查員趨近該小汽車時,察覺到車內有人窩在駕駛座旁的前座「晃動」,渾然不知有人靠近。稽查員並未驚動車內的人,靜悄悄地依照作業標準來執行稽查,將採樣器放在車體後方排氣管前,並閃到一旁進行錄影蒐證。

稽查人員足足錄下3分30秒怠速狀況,等到「車震」狀況停止之後,確定車體不再連續晃動,才上前拍打車體,叫喚車主出來。當時車內男女一陣錯愕,連忙整理衣裝,男子步出車外時,還散發著酒氣,稽查員表明身分,說明是執行反怠速稽查取締任務。這名男子得知是環保稽查員執行公務,鬆了一口氣,因為當車子被拍打時,他擔心遇到抽戀愛稅的歹徒。該男子向稽查員表示,家住台南縣,不知道有這條規定,但稽查員還是鐵面無私地開出1000元罰單。

環境與健康: 
經濟: 

在浮動油價之外

近年來石油等原物料在中國、印度等經濟快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的龐大需求下,價格節節上升,已連帶造成國內物價的上漲;而勞工薪資卻在全球的廉價勞力競爭下而未能調升,已實質造成國人平均收入的減少。在此背景下,浮動油價的制度,遂成為近日政治人物的箭靶以及民怨的出口。

浮動油價的制度是否合理,討論的前提是台灣中油與台塑石化的煉油成本需公開透明;在未有相關資料下,於此暫且不提。然而,除了探討油價應怎麼漲、漲多少之外,國人應正視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全球有十幾億人口汲汲於脫離貧窮、加入消費陣線的情況下,在石油生產高峰即將到來、亦即石油產量隨需求成長而逐年提升的榮景即將成為過去式的情況下,油價的長期上漲已成為不可擋的趨勢。因此,我們更應該質疑政府的是,除了以浮動油價來反映原油成本外,是否有任何短中長期的規劃,讓人得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比如說交通。有些人開車或許是為了展現財力,但相信更多人開車或騎機車是情非得已。為了工作、為了家庭、為了節省寶貴的時間,而無法等待不準時、班次少的公車或火車,甚至所住之處根本沒有大眾運輸系統的服務。這些沒有辦法選擇開車以外的替代方案的人,將成為油價上漲的最大受害者,而其禍首是政府長期以來只重道路建設、輕大眾運輸的交通政策。

經濟: 
社會: 

代步工具選擇

昨天從學校騎著腳踏車回來,經過車庫時瞄了一眼那輛躺了五個多月的車子,腦中瞬時閃出是不是該清理這輛車子了。

這是一輛耗油的老車 – 福特2000休旅車,還可以動,當時就是引擎有些問題將之擱置在車庫裏,一轉眼就近半載了。十年前的農曆年前,我與內人正愁著無法將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帶回老家過年,只好由年近七旬的父親經過北宜九號公路來載我們,心裡是很愧疚的,所以也就趕快買了這輛可以容納出門細軟的代步工具。

隨著孩子大了,車箱的使用容量逐漸減少了,輕便簡服已是我們的寫照。過去我天天開著這輛車上班或出差,最近兩叁 年來,似乎公車與捷運路線變得比過去方便多了,早就在想少製造些污染、多使用些大眾運輸工具,是不是可以更綠色環保呢?半年前給自己提供了藉口。

氣候與能源: 
經濟: 

國際無車日的明天過後

一年一度的「國際無車日」又來到,當天縣市首長帶著民眾,照例的騎著腳踏車,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大人小孩熱鬧一番,但,明天過後呢?

國際無車日的本質是什麼呢?其乃源起於外國城市過量的汽車橫行,為求喚醒民眾減少開車,達到節能減碳、降低空氣污染等目標,而於平常日,劃出禁止汽車通行的區域,讓民眾無法開車進入該區域;這幾年來,台灣有些城市舉辦「無車日」之活動,仍停留於「例假日大家來騎自行車」,未能再向前一步,舉辦平常日「禁止汽車通行」的無車日活動。為什麼呢?

近年來,我們對於「節能減碳」的世界潮流,經由媒體的大量報導,似乎“動”了起來,但再進一步的觀察,其於交通運輸方面的進展,實在令人擔憂。 中央部會看不到整合性的政策目標與持續性的有力措施,至今尚未提出二氧化碳減量的具體目標和時程。交通部官方網站,當前重點工作,洋洋灑灑十大項,卻不見「節能減碳」之有效措施,更遑論節能減碳之具體部門目標和時程。能源局統計運輸部門之石油產品消費,至95年底,每年仍然呈現正成長。石油產品消耗愈多,二氧化碳的排放愈多。

氣候與能源: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