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資訊公開

環保署應說清楚、講明白的事情

去年食品安全事件連環爆,讓民眾對食品工業的信任度降到低點,再加上政治人物虛假面貌也在「十月政爭」過程中暴露無疑,而使得「假」字成為2013年度代表字。除了政治人物的喊口號、企業的不實標示或廣告,還有一種要不得、必須去除的虛假文化,在於公務體系對於公共事務的處理:公務體系常常為了政治人物眼中的政績、財團的利益,甚至公務人員自己的利益,而提供不完全、甚至不實資訊,以偏概全,美化現況,只提好處,不看壞處。如此對議題分析無法客觀中立,更偏離公共利益,當然得不到人民信任。

比如去年10月17日,環保署發表了一篇新聞稿,歌誦焚化爐對於國內垃圾處理的貢獻:強調焚化爐發了多少電,卻不告訴人民,以物質生命周期來看,焚化與資源回收再使用或再利用相比,其實浪費更多能源;把廢棄物焚化美其名為「廢棄物能資源化」,可以面對全球能源需求遽增及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問題,卻不說明,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在於化石燃料開採越來越不容易,而這些化石燃料其實也是許多「可燃」垃圾的原料,把垃圾燒掉,將使得這些資源數百萬年內無法再生,更加速化石燃料枯竭,惡化能源飆漲問題。另外,把廢棄物焚化這種浪費能源、產生毒害的處理方法,與八竿子打不著的「低碳」字眼連結起來,卻不談其實焚化爐產生了多少令人頭痛的有害飛灰與底渣,排放了多少重金屬與戴奧辛,對人民健康的傷害又是多少。

環境與健康: 
社會: 

核四,政府不要嗎?


台灣今年為了核能議題,從二月份政府說要做核四廠繼續與否的公民投票,到六月份馬總統第一次親訪核電廠,議題持續發燒。

自從日本發生福島核電廠爆炸起,台灣人才真正被嚇到,各種過去不參加核電議題的人,紛紛站出來,表態不要核電,在興建中的核四廠,也不要繼續了。台灣人的擔心,除了日本經驗外,台灣核四廠頻頻傳出工程品質不佳,經過三十年仍未完工,有些金屬器材生鏽,網路線路都要重新更新,雖已投資三千億,還不知要再花多少億,才能完工?就好像一座錢坑,大筆大筆金錢投進去,還不知能不能用?

其實,政府老是說,其他國家都用核能,這是世界潮流。但他們卻不告訴台灣老百姓,全世界有193個國家,只有31個國家在用核能,加上台灣才32個國家。所以,世界潮流,決不是核能!

如今政府表態極力擁抱核能,完全不是採中立作法,看公投結果再決定,而是把公投當成程序幌子,不管如何,結果就是要續建。所以,執政團隊姿態擺得很高,和人民的溝通,幾乎是有溝而不通的,常常答非所問,或是給幾個電子檔,請人民自己去找答案!

資訊公開不足,讓人民非常沒有安全感。人民要求:以日本福島為例子,演習一下,看台灣如何應變處理。而政府總是說,台灣比日本還要好,所以不會有那一天到來。但是,誰相信呢?

氣候與能源: 

實現化學品源頭管理 毒管法修法不能跛腳

日期: 
2013/01/10 (週四)

實現化學品源頭管理 毒管法修法不能跛腳

塑化劑事件後一年半,政府終於下定決心實行源頭管理,仿照歐盟化學品管理制度REACH,修正《毒性物質管理法》,今日下午將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然而由環保署草擬、行政院提出的修正草案,無法讓毒管法真正發揮源頭管理、事前把關的功效,市面上六萬多種化學物質將持續亂竄。因此環保團體偕同學者、立委召開記者會,提出民間訴求,並呼籲立法院嚴謹修法,避免類似塑化劑的事件重演,讓毒性物質傷害民眾和環境。

只登錄不管理,功虧一簣

這次修法重點在於建立化學品登錄制度,據以評估和篩選可以製造或輸入的化學物質。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劉如慧指出,環保署草案雖然在定義中將化學物質分成既有化學物質和新化學物質,但登錄程序上看不出區分實益何在。且有登錄義務者,只限於環保署指定種類之化學物質,不具全面性,有掛一漏萬之虞,不符合預警原則的要求。

再者,環保署只要求廠商登錄化學物質,提供物質特性、暴露與危害評估等資料,無法改善目前毒性化學物質未經審慎評估,即輕易流入市面的現象。台灣市場上有6萬多種既有化學物質,許多並未經過評估,像早期的農藥DDT以及最近的塑化劑DEHP等,都是在使用數十年後才受到禁止或限制,往往已經到處流布,造成民眾或環境的傷害。

相關新聞報導: 
環境與健康: 
社會: 

從瘦肉精,看官民互動關係

2012年,民間團體在「進口美國牛肉是否要開放瘦肉精」的議題上,和行政院執政團隊起了大大的爭執。台灣政策對瘦肉精是禁用,但行政院是打算要開放瘦肉精,而民間團體是反對的。從記者會反對聲浪,到地檢署檢舉,到監察院陳情,到遊行串連,到立法院公聽和旁聽,民間〈反美牛瘦肉精聯盟〉幾乎是週週發出聲音。

官方從一開始就是要開放的態度,出文宣品又強力動員遊說,擺明就是要讓台灣開放瘦肉精。有一次,行政院本部的處長出來接見民間團體,居然說出:「牛肉含瘦肉精,就好像蔬果含農藥,擔心的人就選擇不要吃,或是去吃有機的。」這樣的心態,讓人民更不安心,好像讓一些不好的東西(類似瘦肉精和農藥)變得合理化了。台灣有機蔬果生產量不到百分之五,人民只能自求多福,自力救濟。

國際上對瘦肉精是有爭議的。對動物而言,讓動物圈養後餵含萊克多巴胺飼料,令動物產生焦躁具攻擊性,還會軟腳跛行,非常不符合動物福利。人,經由食用牛肉移轉到人體的實驗,並未完整,只有生產瘦肉精的禮萊公司提出一份六位成年男子的實驗報告,沒有其他數據,所以沒有「安全報告」,也沒有「不安全報告」。

環境與健康: 

民眾為何要被迫承受不公平正義的風險?

日前一位自稱風險評估專業的溫啟邦醫師撰寫文章,認為美牛風險比騎機車低,文章內容呈現出溫醫師對風險本質的誤解,而這種觀點顯然也是 馬政府在專家會議做 出還沒有足夠證據可以證明瘦肉精風險程度的結論後,就貿然有條件開放、漠視民意的基本心態之一。本文將針對這種謬誤觀點提出澄清以正視聽。

選擇機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原因很多,對多數的機車騎士,應該是志願跨上機車,在啟動那一瞬間,應該是對自己的技術與機車性能有信心。一位 騎士在騎車出門時, 如果想到這趟出去可能會發生車禍,因為台灣的統計資料顯示騎機車發生車禍的機率高,他心理會提醒自己要小心,注意來車、路況與交通號誌,因為台灣多數的民 眾都是理性的自我風險管理者。騎機車發生車禍往往出於一時疏忽或是有人不遵守交通規則。在風險分類上偏向屬於志願承受、可控制、熟悉、可預期、公平、非災難性與個別等的風險。在風險認知大師Paul Slovic於1978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 1987;236:280-5)的一篇文章中就說明這類型的風險是比較為民眾所接受。

環境與健康: 

專家會議陽光 化、政治決策民主化

近來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禽流感疫情隱匿爭議,以及行政院匆促宣布將「有條件解禁」添加萊客多巴胺的美牛進口,都凸顯出政府決策體系的封 閉蠻橫,也引發民眾對食品安全與健康風檢的疑慮。在兩起事件中,官方往往以科學作為合理化政府決策的擋箭牌,聲稱「缺乏科學證據證實瘦肉精對人體有害」,或者推稱疫情爭議只是「高低病原判定問題」。

無獨有偶地,美牛與禽流感爭議都暴露現行專家會議與決策模式的限制。首先,科學研究可能受限於當時的提問與技術,也往往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舉例來說,目前 沒有專家有能力預測原本就不斷變異的病毒究竟哪一天會發展出人傳人的能力,沒有專家能斷定病毒變異的原因(究竟是自然漂移還是疫苗誘發),各國專家們對於 只有六個受試者的人體研究能否用來推定瘦肉精殘量標準也沒有共識。當政治決策遇上這類缺乏完整科學定論的狀況時,德國環境法裡採用的「預警原則」 (precautionary principle),應可作為政治決策的參考,以避免讓民眾承擔不採取預警措施的未知風險。很遺憾地,在兩起事件中,府院和行政官僚卻寧可在專家共識與精確科學證據形成之前低估風險,或是讓風險個人化,使得健康與安全淪為一個昂貴且未必有保障的個人選擇(像是「你可以選擇吃有機食品或不吃美牛」)。

環境與健康: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資訊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