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環境教育

誰是社區回收行動的靈魂人物?(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系列之二)

20091401.jpg

前情提要:細分類回收站要成功,必須要有管理專人向民眾解說及協助分類,我們原本希望提供看顧大門的清潔隊員教育訓練,讓他們承擔這項任務;但景美分隊的領班與分隊長不接受這樣的分工,他們說,看顧大門的清潔隊員雖然常常看似呆坐現場,其實很忙,不可能有時間向民眾解說如何細分類。分隊長說,這項工作必須由我們承擔,否則就不要試辦…。

就跟各縣市環保局代表一樣,地方清潔隊員也許有過太多與民眾互動的負面經驗,導致部份隊員非常不信任民眾對措施宣導的配合度,也不願意(或不知如何)多花時間溝通。例如景美回收站的陳分隊長,堅持我們的作法會造成民眾反彈。他說,他們常常被罵,並試著表演給我看。

就在我們交談之際,有位年輕媽媽手拿著乾淨塑膠袋和食品包裝袋,要丟到放乾淨塑膠袋的垃圾子車,陳分隊長就上前制止說,「妳那個不能丟進去!」這祈使句讓該民眾愣了一下,為什麼塑膠袋不能丟進去呢?於是傻在哪裡,不知所以。原來清潔隊只是向民眾傳達規定,沒有說明原委,如果民眾認為規定沒道理,可能就會吵起來,長久以來的挨罵經驗,累積成為他們的信念。

環境與健康: 

公私部門跨領域合作,可能嗎?(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系列之一)

看守台灣協會辦公室座落在師大分部附近的小巷內,已有十餘年。這裡離新店溪很近,在河堤內有條可以讓人安安心心騎腳踏車、散步的河濱自行車道;在河堤與羅斯福路之間的區域,也有許多鄰近河堤的小公園,綠樹成蔭。

在新店溪旁水源快速道路的高架路下,有一個清潔隊收集及轉運垃圾的空間,也是台北市政府清潔隊景美分隊辦公、休息的場所。他們開放民眾把垃圾、廚餘及資源物拿過去,白天晚上都有提供服務,因此我們常會把垃圾帶過去。

由於長期關心垃圾議題,對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很重視,因此一開始到這裡回收垃圾時,就很訝異他們的分類方式,雖然比派車出去沿線定點收集還細緻,但頂多也只是粗分類,尤其是以容器為主的「一般類」,除了玻璃瓶特別分出來外,其他材質全都混在一起。曾建議在場清潔人員,應該多擺幾個籃子,讓民眾順手把資源物依材質之不同分開來,但他們也只是笑笑,說丟在一起就可以了。

2020091402.jpg

景美分隊清潔車上的圖示

環境與健康: 

當環境破壞成為事實 地球教育就是義務

日期: 
2017/11/18 (週六)

《2017世界現況:地球教育》新書分享x教育論壇 新聞稿

當環境破壞成為事實 地球教育就是義務

在人類持續追求經濟成長下,氣候變遷越來越顯著,生物多樣性也大幅消失,氮磷循環失衡,資源日益枯竭,我們留給下一代的明日世界,是個難以預測、令人不安的未來。過去百年來的世代,在服膺資本主義下孕育出的消費文化,讓我們陷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模式中,我們是否該深切反思,跳脫過往不永續的思維,重新規劃我們的教育體系,培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有能力扭轉人類發展軌跡,並能適應勢必將劇烈變遷的地球環境?

為探討這個議題,美國知名環境智庫「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2017年的年度鉅著《世界現況》,主題即設定為「地球教育」,並邀請全球多達63位的學者專家,為大家描繪「地球教育」的模樣。

塑膠袋一個值多少?


被濫用、亂丟的廉價塑膠袋

輕輕薄薄的塑膠袋很便宜,一個只有幾毛錢,因此許多沒有被政府「限塑政策」管制到的商家,都是免費提供塑膠袋,給客戶方便,提升「服務」品質。於是,買早餐會拿到塑膠袋,買麵包會拿到塑膠袋,買菜也會拿到塑膠袋。一個人每天拿兩、三個塑膠袋,似乎是稀鬆平常的小事;但是當2300萬人都這樣做,日積月累下來,每年台灣塑膠袋用量就達到180億個;以頭尾長30公分的小紅白袋來計算,180億個塑膠袋可繞地球將近135圈。

環境與健康: 
氣候與能源: 
經濟: 
社會: 

丟教科書的故事



throwbook.jpg

每個學期末,總會有許多仍然嶄新的教科書被學子丟棄,成為回收場上以斤論價的廢紙。有個高中生看了不捨,希望推動教科書再使用,於是向老師提議,希望學校能夠規劃空間讓學生置放不再需要的教科書,供學弟妹們他日取用。但這樣良善的美意,卻一再被校方推托敷衍,單純而無助的他,不得已向我們求助,希望我們跟學校建議,或教他該怎麼行動。我們好奇的是,對學生提出的良善方案做出實質回應、解決確實必須解決的問題,這些學校應該發揮的功能,如果轉到環保團體上,那學校是否已然失職?

社會: 

大學生吃什麼,決定大學生是什麼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英諺有云:「我們是我們所吃下的」,的確每日下肚的食物都在更新我們每日的樣貌,然而近來包括老字號「金墩米」爆發農藥殘留超標疑雲、韓國「辛拉麵」被驗出致癌物苯芘超標,食物安全狀況頻頻,令人擔憂。在此情況下,清大針對學生飲食與校園餐廳現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並於日前舉辦校園綠食育論壇,將呈現的問題邀集專家學者進行診斷與行動建議。今日作為未來國家支柱的大學生,究竟吃得健不健康,正決定著明日整個社會的發展,而依賴外食的大學生飲食習慣,反映出整體飲食環境,值得認真關注。

從學生填答的717份問卷中看出,大學生蔬菜攝取量嚴重不足、選擇食物以價格便宜及口味好吃為優先考量,基本符合一般對大學餐廳「便宜才是王道」的印象,而在飲食資訊揭露方面,學生最在意的是營養與熱量,對於食材產地、是否當季以及生產者資訊多數並不關心,也因此當學生認知選用在地食材、公平貿易等可能增加售價的情況下,有41%的學生不支持;校方的觀點,也停留在強調安全、衛生基本要件,以及速食店、便利商店與美食街這類看似滿足多數選擇權的迷思,然而卻有不少學生在開放題中提及素食、綠色食材、公平貿易等選擇太少。因而提昇校園師生食農教育,關注食物生產與生存環境、公平正義與動物福利的整體關聯,方能建立學生真正的食物自主權。

環境與健康: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