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國土規劃/土地政策

讓體制內管道成為社會改革的助力

作者:戴秀雄(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助理教授 )

台東杉原美麗灣的環評撤銷案經最高法院判決確定,成為台灣環保運動史上另一個重要的進程。但是,回思過去幾年來眾多的爭議事件中,無論是源自土地徵收、都市更新或是勞工保護,姑且不論訴訟的成敗機率,真正將對國家機器提出行政爭訟的方式作為抗爭手段,甚至是做為社會運動的伴隨抗爭途徑,除了著名的中科三期、永揚及美麗灣案,仍然相當罕見。嚴格說來,這種現象在一個號稱民主法治的社會,毋寧是怪異的。

無可諱言地,任何訴訟都是一種體制內的抗爭或尋求救濟的手段;如果一個問題可以透過體制內手段得到可被接受的解決,那麼體制外的抗爭手段(尤其是走上街頭的群眾運動)原則上可以儘量省卻;換句話講,體制外社會運動最重要的功能其實是在於提出制度建立或修正的要求,並且透過其形成的壓力迫使立法或是行政部門配合;然而透過對國家機器的行政爭訟卻是對現有體制最正面、嚴酷的挑戰,它不止可以用以針對國家機器執行法定義務時的瑕疵,更可以針對設計不良的法制;尤其訴訟途徑最後導向釋憲,更是可能直接對現行體制達到決定性改變的手段。

總統向前衝

作 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台灣位處季風氣候區,雨量豐沛,降雨集中在梅雨與夏季 颱風時期,颱風不來時易造成乾旱與水資源問題,颱風來襲時經常帶來暴雨,並造成水患問題。莫拉克過後,感謝天地神明給予台灣喘息的機會,很多颱風在接近台 灣的時候轉向了。但在極端氣候變遷下,台灣很快的將面臨旱災、山崩、土石流、洪患、水資源與生態系統改變等的嚴重挑戰。所以總統不應只在每次在颱風來襲時 選擇讓人民撤離而達到避災的成果就沾沾自喜,總統如何用對的人與協調各部會執行永續的行動,才是確保國土及人民安全的唯一出路。

山林水土: 

減法工程之思考

在國家社會發展規劃及環保領域上常提到的「永續發展」,已成圭皋;但目前所見國家各種建設計畫,大都以實質工程建設為主,概念上這是一種「加法工程」,其實是不符合「永續發展」的。進行土木工程建設,所使用的鋼筋、水泥及各種建材都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物質,加上興建過程所排污染、土地使用之改變,都是對環境很傷害的。曾見新聞報導說,台泥關聯企業在中國的生產規模,將擴充達到年產總計1億噸水泥,其後果,將是約達4千萬噸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及更多使用過程上的間接排放等。

我們是否可在規劃時就先檢視該建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減」為王道,朝「減法工程」來思考,想想看該工程是否可不做?是否有必要?是否已做太多?是否對環境帶來重大負荷?不做或許比做更好?是否有其它替代作法、更有效益的用途?

近期可看得到的建設,似乎是可以不必做的。如興建中的五股——楊梅段的「五楊高架道工程」,是否真有必要?其環境影響呢?另如屏東達仁鄉安朔——旭海間的沿海道路工程,恐將毀掉阿朗壹古道及沿海生態環境!為何興建那麼多給汽車行駛的公路,但台灣沒有建半條輕軌道路,台東到花蓮間的東線鐵路仍是單線、仍是柴油動力車頭?如果把松山機場改為森林公園,應是不錯的替代方案吧!台中市真的需要做那麼多的「土地重劃區」嗎?台灣的海岸約有一半堆滿消波塊,真有其必要及功能嗎?

阿塱壹,不要跟我說再見!!


隨著汽車的發明乃至普及,人們慢慢發現,可以去的美麗祕境已經越來越少了!原本是為了想方便去到更遠的地方,從走路、騎單車到騎機車換成汽車,再到開四輪傳動車、RV車,從產業道路、公路、快速道路到高速公路無限蔓延,彷彿是人類文明的進化史,人類無限向自然蔓延,以致到處都是人,到處都塞滿了車。於是,我 們期待最後終極祕境。

自2010年12月台26線公路阿塱壹段在環評大會倉促通過,最後一段僅存的六點九公里天然礫石海岸將成絕響。卻意外引發蜂擁而至的人潮,爭相要去「看他 最後一眼」,「告別阿塱壹」、「悼念阿塱壹」之旅成為半年來最夯的行程,單日最高達到一千人次。絡繹不絕的遊覽車,載滿遊客開到現存道路的盡頭,盡可能開 到車不能開為止,然後花四個小時快速走過,再度搭上遊覽車揚長而去,感覺自己的人生就沒有錯過的遺憾了。但是我們的下一代呢?也許不知道曾經有過的美麗, 就不會感到遺憾。於是,阿塱壹就真的應驗了眾人的魔咒,成為「留不住的最後處女地」。

山林水土: 

核患當前 炒什麼房

在投機客的炒作下,大台北地區的房價節節高升,進而引發民怨,使得政府不得不祭出包括奢侈稅在內的種種措施來抑制房價。雖然近來房價有所下跌,且跌幅不算小,但房價仍是高得嚇人;因為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甚至是一座豪宅,仍是不少人心中 的想望。雖然經濟學說認為,人們會理智地根據所掌握的訊息採取行動,以達成本身最大利益,然而要在台北這種地方買房,卻是種超級瘋狂、短視的作為,不論就經濟層面來說,或者就安全層面而言。或許經濟學並沒有錯,問題出在於一般大眾沒有掌握到完整的訊息,而做出了危險的決定。

氣候與能源: 

二萬坪的天災與人禍

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台南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召集人)

二萬坪為日據時代伐木區的集散區,早期此處平坦寬廣,實際量測面積確實可達到『兩萬坪』,故以此命名為『二萬坪』。最早期二萬坪車站鐵道總共有六線道,後來因為一九一四年發生大地震,地震坍方導致鐵道剩下三線道。莫拉克颱風過後再度崩塌,二萬坪車站100餘公尺路基滑落山谷,目前林務局考量風險已將部份鐵道拆除,而二萬坪現在實際面積只剩4,000餘坪。

山林水土: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國土規劃/土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