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全球暖化

石化業 沒道理再擴張

作者:謝和霖

在社會一片反對國光石化與六輕五期興建的氛圍下,行政院長吳敦義在日前出席全國工業發展會議閉幕典禮時表示,國光石化設廠後,「可以淘汰舊廠,用排碳少的代替排碳多的,用效能高的代替效能低的,用進步的代替退步的,對國家社會都有利,沒有道理反對。」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特定議題: 

中科死棋國光光

高度爭議的中科四期環評,終於在10月13日通過初審,遂了開發單位的心願。雖然環保署在最後一次初審會議的中場休息期間,也就是第五次初審延續會議前一周,發表一篇新聞稿要求給環評委員獨立的審查空間,結果卻是用重重警衛把利害相關人的居民與環保團體隔離在環保署大門外,而環評委員的審查空間仍然無法獨立於高度的行政壓力下。

環保署於該新聞稿中指出,行政院秘書長出面協調部會,針對開發單位(國科會)就民眾或環團於審查過程提出之質疑或要求所研提之開發案修正作法,加以確認或協調,以確保修正案之可行性,本屬合情合理作法;然而第五次初審會議前吳揆透露的中科四期廢水排放去路(亦即不會排放到濁水溪或舊濁水溪河道,而改排出海口或供國光石化冷卻水使用,見工商時報10月3日的報導),也是該部會協調會的主要議題,並未出現在開發單位的環評說明書或會議資料中,反而與環評初審結論的第一條不謀而合。若行政高層與開發單位尊重環評,應該將該修正案之作法與評估資料公諸大眾,送交環評審查,而非在評估資料付之闕如的情況下,以不可思議的心有靈犀或巧合方式出現在審查結論中。如此,請問環委的獨立性何在?民眾的知情權與決策參與的權益又何在?

氣候與能源: 

由抗旱變防洪談減緩與調適

莫拉克颱風帶來了豪大雨量,一夕之間解除了這幾個月的旱象,讓正苦惱著將要祭出限水措施的相關單位鬆了一口氣,不過卻要反過來著手防洪救災。這幾年來,類似這種不是不下雨、一下就是豪大雨的極端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仍,印證了人類已攜手進入暖化的世界。

任職於美國太空總署、二十年前率先發出警語的科學家韓森認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應當穩定在350ppm以下,才能將長期暖化程度(與工業時代以前的水準相比)維持在較安全的1℃左右;而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382ppm以上,且增加的速率越來越快,人類若不趕緊採取行動,未來氣候進一步變遷所帶來的威脅,將使今日拉開暖化序幕的這些極端天氣事件,成為破壞力不值一顧的小角色。

然而,即使我們今日有採取必要行動,頂多也只是減緩了暖化速度,我們過往與現在繼續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在未來仍將導致氣候進一步的暖化;人類可做的,是盡量將暖化幅度控制在可承受(但已非安全)的範圍內,並在達到危險程度前,達到溫室氣體的負排放,以脫離這暖化趨勢。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其實已沒有排放增量的空間,而長期以來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人口只佔世界的千分之三、二氧化碳排放量卻達全球百分之一的我國,更不能像發展中國家一樣,振振有辭地為了發展而要先增量、再減量,而是應當戮力地逐年減量,往負排放的目標前進。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找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最近「蘇花高」變成「蘇花替」。這會是一個解決蘇花高議題爭端的好方式嗎?這個名詞不同但內容差不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它的經費都是用「國道基金」。

以前當大家在討論花蓮的建設時,民間團體都說要把興建蘇花高的九百多億元的經費拿做建設花蓮之用。但是政府部門都說,不可以,「國道基金」只能用來興建國道,其他都不能。然而現在卻說要建一條省道:「一條由國道基金支出的高速公路水準的省道」,這有什麼差別嗎?換湯不換藥吧!

花蓮有些人說要爭取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其實在所有的交通運輸工具裡,鐵路是最安全,而且載客量最多,最符合經濟效益。如果台鐵不養那麼多退休人員的話,台鐵不會經營困難。台北到花蓮搭火車單程花費三百多元;如果開車,一公里油費就要十元,一百公里光油費就要花費一千元。搭火車實在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有時我看到團體包坐台鐵車廂,一趟就可以運送近千人,實在有效能。在氣候暖化的時代,坐大眾運輸系統,是最省能源,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氣候與能源: 
經濟: 
特定議題: 

台灣抗暖化?!

自1850年開始有地球表面溫度儀器量測以來,排名最高溫度的前12個年度紀錄中,過去12年(1995-2006)即佔了其中的11個。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是繼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以綠帶運動貢獻卓著的肯亞籍馬薩伊(Maathai)之後,再次因環境議題而受肯定的和平獎桂冠。IPCC及高爾的貢獻在於他們努力建構與散播人為氣候變遷的知識,並為對抗此變遷所需的因應對策奠基。同時,藉由頒獎給IPCC及高爾,諾貝爾委員會希望能促使人們更重視能保護地球環境及未來氣候的過程及決策。諾貝爾委員會認為要減少氣候變遷對人類安全和平的威脅,立即的行動是相當必要的,尤其是在氣候變遷的程度超過人類所能回應掌控前。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受獎演講將於12月10日在挪威奧斯陸舉行。

氣候與能源: 

從《明天過後》到《不願面對的真相》

當氣候變化愈來愈異常,春天三月還會下雪,夏天颱風接二連三,秋天居然聽說櫻花開了,冬天卻是不用披寒衣的暖暖天氣。時序混亂,在人們的生活中,只是造成一點點不方便,其實卻是大自然界劇烈變化的前奏曲,令人驚異。

氣候寒化,使得各地結冰,別說植物生長不出來,就連動物(包括人)都會被凍斃。電影《明天過後》就顯示出人類的無知,不採取氣候異常的對策行動,在冰凍時期,只能坐困愁城。人定勝天的妄想,就如以卵擊石;脆弱的生命,在寒天中,不堪一擊。

然而,氣候暖化,造成冰山融解。開始時是一吋吋水溶切割,到後來是一塊塊分裂崩落。融解後海平面增高,島嶼及陸地海岸區域被海水淹沒。《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電影,我們看到科學家所呈現的數據變化,也看到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著堅定的演說,企圖喚醒世人,正視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危機。

氣候與能源: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全球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