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生活網線的遺失:脊椎動物的衰減和生物龐雜度的保育

B009
NT$120.00
看守世界專論中譯本 B009(World Watch Paper 141)
Losing Strands in the Web of Life:Vertebrate Decline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John Tuxill 著
鄭先祐 譯
定價:新台幣150元
ISBN 957-98208-7-2(平裝)
15×21公分
1999年8月30日 初版

判定我們對地球維生體系的影響狀況,一個最簡明的方法就是檢視那些我們的近親,哺乳類、鳥類、爬虫類、兩生類、和魚類等脊椎動物的狀況。目前,約有5萬種的脊椎動物中,每4種就有1種陷於危機中,快速的衰減,或是僅剩餘小族群,或是已經瀕臨滅絕。

大部份陷於危機中的脊椎動物,主要是因為人類對自然世界的錯誤處理,諸如:棲息地破壞,過度狩獵,以及外來物種的侵入等。於此專論,John Tuxill 檢視現存脊椎動物所面臨的挑戰,以及牠們的命運如何預示我們地球生物雜度的變遷。

維持脊椎動物生態體系現已有許多方法,如:控制外來物種,以及改善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的經營管理。但這些行動若想要成功,就必要這些國家可以按生態和社會公義的法則經營管理其森林、水源、農地和其它自然資源。我們的生活,如:我們的食物、醫藥、和各種生活物質,都是依賴地球的生物資源;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參與保育的責任。保育生物龐雜度,代表著要控制人口,轉換消費型態,以及重塑全球經濟。

目錄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譯序
小森林

目錄

出版序、譯序
前言 9
第一章 來自有翅膀的訊息 20
第二章 哺乳類的黃昏 28
第三章 隱密的動物 36
第四章 水面之下 42
第五章 組合成大圖像 49
第六章 保護棲息地 59
第七章 尋求全球解決之道 71
附註 86
圖、表目錄
表1 「IUCN」用於判定脊椎動物保育狀況的準則 11
表2 全世界鳥類的保育狀況,1996年 20
表3 全世界哺乳類的保育狀況,1996年 28
表4 全世界爬虫類的保育狀況,1996年 37
表5 全世界兩生類的保育狀況,1996年 37
表6 全世界魚類的保育狀況,1996年 42
表7 全世界各國的瀕危哺乳類所佔的比率,最高的前十名 51
表8 全世界各國的瀕危鳥類所佔的比率,最高的前十名 53
表9 「生物龐雜度公約」對「簽署國家」的要求 76

回頁首


作者簡介

  • 原著者致謝:於幫忙準備草稿以及審閱修正方面,我要感謝Mark Bryer, David Olson, Snadra Postel, John Terborgh, 和Julie Velasquez Runk等在草稿階段提供許多評語;以及「看守世界」的同仁Janet Abramovitz, Christopher Flavin, Hilary French, 和 Ashley Mattoon等的仔細審閱和幫忙提供基本資料;還有在IUCN的Amie Brautigam, 以及在「看守世界」的Lori Brown, Brian Halwell, 和Payal Sampat提供重要的統計資料和參考文獻。

    我也要感激Liz Doherty的精巧處理版面設計,以及Dick Bell, Mary Caron, Suzanne Clift, 和Amy Warehime對此作品的妥善專業處理。特別要感謝的是Jane Peterson,她非常仔細的教訂,於有限的期限下清理許多錯誤;還有要對「看守世界」的同仁Chris Bright,他於本書撰寫的整個過程中提供很多貢獻。

  • 作者簡介: John Tuxill,「看守世界」機構的研究員,主要是研究和撰寫相關生物龐雜度保育方面。他是本機構於1998年出版的「世界狀況和生命訊息」(State of the World and Vital Signs)專論的共同作者,而且他也貢獻論文發表在「看守世界」雜誌。目前在巴拿馬替「看守世界」撰稿,同時他也在當地協助田野研究「無伐木」森林生產的經營管理。

    在加入「看守世界」之前,他在美國Wisconsin大學「保育生物學和可持續發展」學系(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獲得碩士學位,以及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東部地區的熱帶雨林,參與經營管理的工作。他也和Gary Paul Nabhan共同著作「植物資源和保護區:當地經營管理手冊」(Plant Resources and Protected Areas: A Guide to In Situ Management),即將由Chapman & Hall公司於今年出版。

回頁首


譯者簡介

鄭先祐,高雄市人,生於一九五三年。東海大學生物系學士(1975年),生物研究所碩士(1977年),美國杜蘭(Tulane)大學生物學系博士(生理生態學)(1984年)。

曾任美國史密遜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e)博士後研究員(1984-1985年),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客座副教授(1985-1987年),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總會會長(1991年),台灣教授協會環保組召集人(1993年)。現任文化大學生物學系專任教授、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原專長於「蜥蜴生態生理學」之研究,並於美國史密遜研究院專研中美洲的特有壁虎。回國後因應情況踏入「生態評估學」的領域,後來再逐漸轉向於「人文社會生態學」等方面,致力於「生態學理」的整合與實踐。

著作專業論文40多篇。著書有「台灣蜥蜴誌」(1991,省立博物館)、「生態環境影評估學」(1992,徐氏基金會)、和「人類生態與社會文明」(1994,幼獅文化事業),主編有「輻射傷害與核四決策」(1994主編,前衛出版)和「台灣生命的心聲」(1995主編,前衛出版)。

最近(自1997年)建立「生態主張者Ayo網站」:內含有
Ayo交通站( http://www.cc.nctu.edu.tw/~humeco
Ayo清華站( http://faculty.nthu.edu.tw/~hycheng
Ayo新聞站( http://nature.csie.ntu.edu.tw/~ayo
個人的e-mail: humeco@ficnet.net
回頁首


譯序

翻譯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於過去總是批評別人翻譯的品質很差,如今親自翻譯才發現實在不容易做好。若只為自己,可以快速的閱讀,這往往是一種享受;但是要翻譯,將瞭解轉變成文字,就變成苦差事。原本看得懂的英文字,有時還要再查字典,為的只是要找一個恰當的文字來表示。地名和動植物名稱更是造成困擾,有些最後還是只能用原名。

這本專書的翻譯,原則上是想忠於原味。除務必要表達出含意外,名詞和文句都盡可能的直譯。由於原作者似乎喜愛很長的文句,唯恐閱讀吃力,翻譯過程稍增些斷句。為避免名詞和文句敘述混淆,名詞之後附有原文時,都外加上括弧。相關脊椎動物的譯名是參考:賴景陽編著的「世界哺乳動物名典」(省立博物館,1986年出版)、沈世傑主編的「台灣魚類誌」(台灣大學動物系,1993年出版),張萬福著的「台灣鳥類彩色圖鑑」(中台科技,1993年增訂再版)、鄭作新編著的「脊椎動物分類學」(中國農業,1982年再版),以及林俊義和鄭先祐合著的「台灣蜥蜴誌」(省立博物館,1990年出版)。

為能補充說明一些名詞翻譯和內涵問題,於內容增加註腳(以-標記),置於該頁的下邊。原文的註釋,是以阿拉伯數字(上標)編號標記,註釋內容則是放在全文的最後。

這本專書,不僅是詳細說明全球的野生動物衰減的狀況,作者更是具體的檢討全球保育生物物種的行動與策略,並提出全球解決之道。這是一本既專業又很通俗的專書,適合所有識字的朋友閱讀。這本專書的深入且寬廣的討論,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相關生態保育來自國內與國外,社會與經濟,原住民與外來者等等個別兩者或多邊之間的衝突問題,以及化解之道。

最後,譯者要特別感謝文化大學生物系的巫奇勳同學幫忙校正,查出許多文字輸入上的錯誤。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