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地球日2000&水土資源

V2N2
NT$120.00
看守台灣季刊 第二卷 第二期
2000夏季號 Vol.2 No.2
新聞局登記
局版台省誌字第1170號
售價150元
封面孩童:王馨儀
封底照片:為下一代的生存空間而走-1997年反核大遊行。(鄭先祐攝影)
封底裡的樹蝸相片:巫文隆
插圖:社論,參閱Pellmyr and Thompson(1992) , Proc. Natl. Acad. Sci. USA2927-2929;賴春標的攝影作品,p.80, p.110, p.111, p.115, p.119, 以及目錄頁面的底圖(1988年9月,八掌溪畔)。
封底圖片:知識全球化、行動草根化。全世界目前已經有數萬個民間組織,於各地推動生態環保與反核行動。部份摘取自:Hillary(1984)Ecology 2000, P.203, Beaufort Books, Inc。

【目錄】

  • 社論:順應,是與自然和解的開始
  • 編者的話:反核總統當選,開創台灣新局面
地球日2000 【特別報導】 / 執編 譯
  • 全球變遷的趨勢:1970至2000年
  • 個重大事件,呈現過去30年來的趨勢
  • 七個重大事件,將成為影響未來30年的關鍵
水土資源:【特別企劃】
  • 全球水井乾涸時 / 劉志堅 譯
  • 地下水的震撼 / 鄭先祐 譯
  • 大型水庫的犧牲者及其行動—印尼的反水庫運動 / 鄭玉惠 譯
  • 地層滑落與土石流發生之緊急應變要點 / 江慧儀 譯
  • 台灣的水資源亟需解決的問題 / 蔡丁貴
  • 整頓台灣水資源環境的政策 / 虞國興
  • 集水區經營與森林保育 / 陳信雄
  • 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問題之探討 / 丁澈士
數值挖奇 / 執編 譯
  • 地球日,30年之後
  • 注意:赤字的失調
  • 全球移民潮
  • 火災、洪害、和沙漠化
國土巡禮
  • 重建綱要計畫因地制宜與協調整合的迫切性 / 李永展
  • 在埔里鎮的協助經驗與展望 / 曾旭正
綠色思潮
  • 紅皮書的警訊:從夏威夷樹蝸的消失,看台灣陸蝸的保育 / 巫文隆
  • 永續農業概述 / 蔡呈奇
新書評介
  • 生態足跡-- 減低人類對地球的衝擊 / 劉志堅
  • 噤聲的河流--大壩的生態與政治 / 張高傑
環境觀察
  • 戴奧辛的特性 / 鄭益明

回頁首


【編者的話】

反核總統當選,開創台灣新局面

於台灣中央主政長達五十多年的國民黨政府終於下台,代表民主進步黨的陳水扁先生當選總統。這是台灣歷史上重要的新里程碑。數十年來的先賢烈士,前撲後繼,突破種種挾制人民的枷鎖,終於今年三月開創台灣政治的新局面。這是值得慶賀和高興的重大代誌。

然而,全新的總統,並不代表就可有全新的格局。這只是有革新改變的契機,但無法保證其結果將會是如何。經歷多年選戰累積的人情世故,以及掌握權利的腐蝕,如此所形成的牽制力量,凡人難擋。真正理想動力的泉源,仍舊是來自在野的平民百姓。社會文化典範的變遷,才能塑造社會的基礎底盤。倘若要如同中研院李遠哲院長的期望,「官員是人民的公僕,聽人民的意見辦事,而不是去指揮人民」,這可能仍有相當遙遠的距離。

『看守台灣』,這期的主題有兩個:地球日2000和水土資源。本期插圖的主體是山林生態觀察者賴春標的攝影作品。感謝「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的執行秘書江慧儀小姐幫忙封面設計與製作。同時,「七星生態保育教室」願提供『台灣哺乳類』海報(size大小兩種:菊全開兩張一組和菊雙開單張),贈送給擁有此期的讀友。每本雜誌附贈一張海報,但請親自至「七星生態保育教室」(洽詢電話:02-28954177轉14)索取。總份數限量:60張,送完為止。

『看守台灣』,下期的主題是:能源問題。

Ayo於草山工作室

Ayo網站:http://mx.nthu.edu.tw/~hycheng

回頁首


【社論】

順應是與自然和解的開始

雨季來臨,幾場豪雨,台灣中部的台中縣和南投縣山區,山崩地塌,土石流亂竄。災情可謂慘重。去年921地震發生後不久,水利專家就警告春天來臨時,一定會發生土石流。可是六個半月過去了,我們對防患土石流災難的準備,顯然不夠充分,才會在雨季剛剛開始,就已造成人員的傷亡和數以億元計的農業損失。

長期以來,台灣因地狹人稠,為了發展而與天爭地。並且從小就教育,要有克服自然,征服自然和宰制自然的毅力與雄心。就在這種人定勝天的信念下,造成了台灣山區的過渡開發和超限利用。幾百萬年來自然穩定的地表,經過這幾十年來行政院退輔會和民間貪婪無度的墾殖,以及公部門好大喜功的道路建設與原始森林的砍伐,已經把原來翠綠美麗的島嶼,破壞成一場大雨,就黃水滾滾,土石遍地。

台灣社會應該學習謙卑,尊重大自然,才能與大自然和平相處。我們不要再迷信技術萬能。治山防洪有他的極限,特別在大地震之後,土質更為鬆動脆弱,以有限的人力與智慧和備受侵犯的大自然互相抗衡,最後必然受到無情的報復。土石流的發生是穩定地質的物理過程,倘若要以技術克服土石流災禍的經費,遠超過遷移受災戶的經費,我們該選擇的是遷村,而不是逆勢操作的治山防洪。

我們必須承認土石流不只是天災,更是人禍。它更是台灣生態危機的警訊。經過這一連串的大災難的教訓,台灣的子民應該減少物質的慾望,緩和開發的腳步,善待自己生存的環境,共同來呵護這塊受傷的大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