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不吸水不透氣的台北市

台北市的人行道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公尺,相當於十座大安公園那麼大。但是在馬英九的主政下,台北市養工處自1999年開始即寬籌年度預算經費辦理全市人行道更新。到今年八月底為止,已有近五座大安公園面積的人行道換成美輪美奐、超厚度、不透水的人工鋪面。近年來,世界各國不斷提倡的生態城市觀念與做法,譬如說,藉著有孔隙的人工鋪面應用在人行道、停車場、低流量的馬路與建築周邊廣場,使雨水可以透過這些孔隙滲透到土壤中,以保護地下水補助及減緩熱島效應。相較之下,台北市的建設完全違反生態城市的理念。

都市化的結果使地表可透水的面積減少,馬路、人行道、停車場與建築物覆蓋在土壤上,使得雨水沒有辦法滲透到地底下去增加土壤的溼度與補助地下水;因此,水文循環受到都市化的干擾。平時不下雨的台北市,因缺少土壤水,又缺少樹木植物,水無法透過植物的蒸散作用回到空氣中去調節氣候;加上台北市位處盆地,空氣對流不佳,使得都市所排出的熱氣,包括冷氣廢熱、汽機車的廢氣等,使台北市的空氣溫度高出鄰近鄉鎮許多,更擴大了都市熱島效應。相反的,透過有孔隙的人工鋪面,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可以讓樹木生長的更好,讓都市有更多的綠茵、有更好的視覺美觀,有製造氧氣以供呼吸。傳統的鋪面把表面的雨水更快速的排掉,至於底下大比例的乾土壤也把鄰近較有養分土壤的水吸走,在這樣狀況下,公園的植物雖被保護,卻也活不好。

到了下雨的時候,台北市這些不透水鋪面讓雨水無法進入土壤與地下水層儲存,反而更迅速的流到排水溝與連結管,縮短暴雨到達河川取道的時間,導致暴雨逕流量增加,進而增加河川氾濫的可能性。然而,為了有效的排放雨水,馬市長就任後亦寬列預算,積極辦理排水幹支線的建設與相關措施,總共達644項大小工程。簡而言之,花了錢讓更多的都市地表逕流產生,然後再花更多錢去把地表逕流排到河川,結果是下雨時溪流迅速暴漲;沒下雨時,長久以來深層地下水的補助減少,降低了河水基礎流量,使得都市所產生的家庭污水沒有辦法進一步被河川水稀釋,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河川污染。

不吸水又不透氣的台北市,如何立志成為國際一流都市?面對水災的威脅,台北市的未來如何不是夢?期望在年底的市長大選中,市民能仔細思考,唯有可以提出生態城市政見的市長候選人,才有機會把台北市打造成希望與快樂的城市。

  • 作者:李佳倫﹝看守台灣協會副研究員﹞。本文原刊於台灣日報2002年11月9日民意最前線。
  • 發表日期:2002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