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失去石油,還是遠離石油?

數個月前,報載台中某國小營養午餐招標作業兩度流標,原因是餐盒業者表示菜價上揚,致使廠商無利可圖,因而採取觀望態度。當時,這則新聞被處理的角度都放在廠商違反公平交易法的觀點來討論。然而,在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筆者認為這將不會是一個違反公交法的單一事件而已。這個喧擾兩天就從媒體版面上消失的新聞其實只是高石油價格效應來臨的前哨事件。近來,每每中油宣布調漲,便引起聲聲民怨,表示:「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近期,雖然兩家油品公司暫時微幅調降價格,但均表示是在消費者的壓力逼迫下所採取的措施,並非油價飆漲的趨勢真有減緩。雖然消費者的有權利看顧自己的權益,然而筆者憂心的是,往後因為石油價格而引起的各種問題恐怕將排山倒海而來。屆時,我們要擔心的可能就不只有荷包的問題。

從人類進入石油時代的一世紀以來,全球幾十億人口的生活、健康與福利、經濟活動與前景都維繫在目前以石油為基礎的「能源消耗文化」之上。然而,自從雪弗龍石油公司執行長David O’Reilly提出警訊,表示我們正「進入另一個時代」--石油的產量即將達到高峰—之後,便引起「產油高峰期究竟何時來到」的辯論。由於中東產油國家的資訊晦暗不明,使得產油高峰期究竟會在二十年、五十年或百年後來到,可說各家說法分歧。但是不容否認的是,據統計,在過去十年當中,全球前48大產油國中,有33國的產量是下降的,美國本土石油產量從35年前的日產八百萬桶高點,到現在的日產三百萬桶,其它正在減量的主要產油國,還有英國與印尼。

石油產量日減的事實,為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警訊?當石油的價格飆漲到我們無法支付進口成本的時候,生活中一切,如食物的取得、移動的便利性、國家經濟的脆弱性等都將依我們對石油依賴的程度而受到影響。以食物的取得為例,據研究,在國際貿易的體系下,食物在到消費者手中前,已經旅行約三千公里以上。若加上食物生產所需使用到的石化產品(農藥、化肥、塑膠製品等),為了取得食物所需消耗的石油用量則更為可觀。石油的產量與價格勢必將影響到未來人們取得食物的難易程度。另一方面,自從國際交通發達以來,習慣了將「天涯若比鄰」掛在嘴邊的我們能否想像有ㄧ天航空機票因石油價格問題而昂貴到一般上班族無法支付出國旅遊的費用?

當那ㄧ天來臨,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是否還能仰賴國際貿易來提供我們南美與非洲的咖啡、地中海的香草、美國的櫻桃、澳洲的牛肉?從事貿易的商人們,是否還能過著今天在上海,明天在倫敦,或者在家遙控全球事業版圖,所謂「世界是平的」日子?

相信習慣享受現代科技便利的人們,都不希望(或許也不相信)這ㄧ天的來到。然而,及早因應,為社會發展的方向重新定向,朝向低碳、小而美、去中心化、以社區為生活中心社會模式,勢必能使這ㄧ天晚點來到。在美國這個患有石油上癮症的國家,有一個名為The Community Solution的組織,即致力於倡導用社區作為管道,來解決現在環境問題與未來石油高峰期來臨後可能引發的連鎖問題。他們提倡社區交通系統、社區農業、社區能源系統,發展社區經濟(如此不需舟車勞頓到遠處工作),認為唯有將社區作為生活中心的社會才是可持續的社會。反觀台灣,我們還在幻想蘇花高速公路、大煉鋼廠這些以石化燃料支撐的發展模式會為台灣的經濟帶來另一個春天。好的領導者應該引領國家朝向能為民眾帶來幸福的方向前進。許多數據已經告訴我們,高能源消耗與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經濟模式並沒有為我們帶來更高的國民所得與更高的人民快樂指數。我們期待,政府能夠及早提出社會發展的新方向,引領台灣社會「遠離石油」,而不是等到「失去石油」那ㄧ天,讓人們承受更高的痛苦指數。

  • 作者:江慧儀(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執行長、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
  • 發表日期:2006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