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大高雄地區缺水大作戰新思維

去年八八水災留下滿川遍野的漂流木,還有堆積如山的砂石,暫置在河道兩旁及一些國有及私人土地上,目前還沒有遷移至安全的場所或所謂的土地銀行上。筆者身為這兩縣災後重建委員會委員,曾多次建議對河道的疏濬要有完整的計畫、要有積極的進程,且要能夠有效的執行,才不會產生二次災害。

而在水資源供應方面,往往在豪大雨後都會帶來土石崩塌,造成河道的淤泥增加,一旦濁度飆高又可能會造成供水緊張。譬如,八八水災後大高雄地區有三萬多戶即因此而減壓供水。筆者在歷次的全國水利、國土或是永續會議上即針對此問題多次提出,水資源管理政策,應該改變長期以「豐水期以地面水為主,地下水為輔」之作法。熟不知汛期河川及水庫水質濁度飆高,無法即時與穩定供水;而此時因降雨補注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上升,甚至於有自湧井;再加上河道土砂淤高,造成河床伏流水增加。筆者亦多次在水政研討會或媒體上建議,在去年芭瑪颱風後再也無降雨,但河川尚有水量時應蓄存水庫,盡可能利用要流到海裡的地下水,如此,才不至於用罄水庫的水而又讓地下水大大方方的流走,多麼暴殄天物啊。

水政單位不是常說地下水是「救命水」,為什麼遲遲不肯啟動?究其原因仍是跳脫不出使用地下水會引起地下水位下陷、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土壤鹽化之窠臼,更根本的原因是長期以來水政單位對地下水欠缺研究與學習,對地下水資源的利用沒信心。其實,抽用地下水而引起環境地質災害問題,是出在抽取量大於補注量,解決之道在於地下水的管理上。若能於豐水期在河川上游河谷興建較符合生態的管柵後方取水堰,結合地下集水廊道截取伏流水,適時操作,透過沖積平原扇頂天然粗礫地表人工湖,迅速將地面水補注轉換蓄存於廣大的地下含水層(又稱地下水庫),枯水期或需水時再回抽使用,除了對河川下游可減洪外,亦可供應品質較好的水源,下雨時抽取地下水,亦可調蓄騰出地下水空間,俾能在下一次降雨時能即時補注;否則,豐沛的地下水源依然會轉為地面水流出河川,流向大海。

綜合上述,水利工程之各種施設皆為水資源管理的前哨戰。若做不好、對環境不友善就會相互影響,徒勞無功。不論八八水災是嚴厲的自然災害也好、自然的反撲或是人禍也罷;治水應順應自然,治水更應採用符合「河有其性、河有其形、河有其道」的環境友善設施。去年九月廿八日全國治水會議分組座談,筆者亦建議:「上游保水與還地於河、中游廣設滯洪補注、下游蓄水或與水共生」的策略,冀期做到流域總合治水理念。

年前政府已宣佈進入抗旱,三月春雨至五月梅雨以及五月之後隨後的汛期要注意以避災為首要工作;再加上近日來在高雄甲仙之地震,為多災多難的大高雄地區,投下更多致災的變數。近來學者專家也為文或是媒體亦製作影片,述說了全球暖化、氣候極端、要節能減碳等來警惕世人,要好好敬天敬地。但即使多做到了,「明天過後」的情節是否會再來,全民應好好深思。

  • 作者:丁澈士(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
  • 發表日期:2010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