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全球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在現代社會,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遷,是十分重要與急迫的問題;全球沒有一個地方,可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當然台灣也不例外。在本文中,我們將一一介紹介紹氣候變遷對台灣的漁業、林相與候鳥活動範圍的影響。當然這些資訊都是參考國內外具代表性的文獻為基礎,因此也歡迎持不同看法的讀者多多指教。

也許會有人質疑台灣土地這麼小,我們能做什麼事來應對、或甚至扭轉氣候變遷趨勢?姑且先提供一個事實:小小的台灣於2011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1.31噸,排名全球第21名;而根據德國環境智庫「看守德國」(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對58個高度關切國家的評估比較,台灣2014年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標」排名為54名,也就是在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為上排名倒數第5名,相當丟臉。所以我們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漁業篇】

根據學者研究,自1990年代中期以降,台灣周遭海水表面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呈現明顯上升。若以1995年作為分界,1996~2009年的平均SST要比1982~1995年之平均SST增高了約0.54度;只有東南海域(見下圖中右方標示為C的海域)的SST增加幅度最小。1可見氣候變遷固然造成全球性的影響,但即使在面積極小的台灣島嶼周圍,也在不同區塊之間呈現不同的現象與影響。2

20150128sea-around-tw.jpg

也因此,許多原本隨著向南的中國沿岸流,至台灣海域繁殖或避冬之商業魚類,由於海水表面溫度上升,使牠們的活動範圍(地理位置)漸漸向北邊移動(如今的台灣南部對牠們來說已過熱了)。在過去三十年內,烏魚與黑鯧的捕獲量降低了九成;反過來看,由於海水表面溫度上升,較適應高溫的魚種隨著高鹽度與高溫度的黑潮,以及南海沿岸流一同前往北方的台灣沿岸,使得台灣夏季魚類捕獲量與全年捕獲量的比例逐漸增加。3

雖然後者聽來算是個好消息,然而夏季往北到台灣沿海的魚類,卻較不具經濟價值。以往隨著中國沿岸流南移到台灣沿海的較高經濟魚類,如花腹鯖、白帶魚、烏魚與黑鯧等,在本世紀末恐怕將從台灣沿海消失。取而代之是隨著黑潮與南海沿岸流北上至台灣海域的鯷魚(在台灣價值甚低,大部份較常加工為東南亞料理中的「魚露」)、圓花鰹(金槍魚)與正鰹等。4

由此可見,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海水表面溫度增加,將直接衝擊到台灣沿海的漁業資源分佈。此外,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將造成海水酸化與缺氧,在在威脅著海洋生態的健全。

順帶一提,漁業資源除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以外,也受到過度捕撈、工業廢水排放以及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為減輕漁業本身對漁業資源的影響,於是有人在提倡「永續海鮮」,提醒民眾在享受海鮮之時,應注重這些食材是不是由永續的捕撈或養殖方式得來。他們用來評選「永續海鮮」的標準,稱為「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RFI),考量的項目包括水產品在食物鏈的營養位階、生產或撈捕方式、族群數量的恢復力、族群數量的瀕危性、漁業管理強度現況等五項。5

【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森林篇】

20150128forest-distribution.jpg

台灣是個地質上相對年輕的島嶼:在這四面環海的小島上,中央山脈由南至北,最高處海拔(玉山)高達3952公尺,由於地形陡峭,使得台灣不同地區的溫度隨著地形而明顯地產生變化。

而隨著高度增加,由於溫度與其它因素的改變,從亞熱帶海岸林往高海拔地區觀察,可明顯發現植被的變化:從低地常綠闊葉林、下部山地常綠闊葉林、 下部山地次生落葉闊葉林、山地針闊葉混合林、亞高山針葉林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由於台灣地形高高低低,因此不同的植群物種生長在其相應的海拔位置,並與其它種類的植被之間有著明顯的「生態過渡帶」(ecotone)。6

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協會在「第六屆台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議(2008年)」中,發表了由林務局推動之「國家植群多樣性調查及製圖計畫」;針對生態多樣性,進行全台植物及植群的調查與繪圖;而植群圖之資訊正是植物多樣性的表徵(同時也可當作棲息其中之動物多樣性的參考)。7

然而在一篇2010年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的碩士論文中,利用國外預測模型,將「溫度指標」、「最冷月最低溫」、「夏季累積雨量」與「冬季累積雨量」當作變數,計算得出的結論為:在2080年前,台灣林相恐有巨大改變;不但植被之間的「生態過渡帶」將變得模糊不清,且台灣冷杉與鐵杉數量將降低58~90%,而台灣扁柏(黃檜)亦將減少20%。8

姑且不論這些樹木較高的經濟價值,其多樣性的減少是十分令人憂心的:因為這不但代表台灣的植被在氣候變遷影響下,其多樣性大大降低,而且生活在叢林中之稀有動物,恐怕也難逃滅絕的命運。

全球暖化是個不得忽視的議題,不過當我們擁有世界觀的同時,若更能瞭解此現象將對台灣帶來什麼衝擊,相信大家會更加有感,而在平日生活每個小動作裡,都能提醒自己「對環境友善」的重要性。

【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候鳥篇】

鳥類常被當作環境評估的指標之一,因為其不但容易觀察,同時在許多環境中牠們處於食物鏈最上層,可以反映當地底層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如此,許多候鳥的遷徙習慣更是值得注意,因為牠們遷徙的變化,可能反映出全球暖化造的影響。

既然本文以氣候變遷對台灣影響為目標,那我們就拿黑面琵鷺為例子吧!

20150128blackface-spoonbill.jpg

黑面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學名Platalea mino )是種外型漂亮可愛的候鳥(雖然該保育的動物是不論美醜的)。平時大多居住在朝鮮半島與中國遼寧省;然而當冬天來襲時,牠們便會往南遷徙:大部份會選擇日本南部、台灣、越南與菲律賓來取暖。

在1950年代,黑面琵鷺算是東亞十分常見的鳥類;然而在200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之黑面琵鷺僅剩2000隻左右(約等於中國熊貓的數量,所以算是急需保育的動物),學者們利用預測軟體發現到了2080年,台灣將不會再出現避冬的黑面琵鷺了。固然各種預測軟體都難免有其侷限性(誰能準確預測未來呢?),不過整個大方向是一致的。9

那,如果全球繼續暖化,我們該怎麼做?往好處想若預測為真,那至少我們可以在有生之年,積極保護台灣西岸的濕地(茄萣濕地開發案就可能會是負面影響因子),積極吸引黑面琵鷺到臺灣過冬。

人類常以自己為中心,在看待環境生態的價值;比如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說:「濕地法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明智利用,最重要意義是讓生態保育跟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溼地很重要,但不是為了生態保育,什麼東西都不能碰。」 但有些東西,看似對我們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但對眾多生物而言,卻是生存之所依,而且也間接了嘉惠人類的生存。因此,我們必須學著以生態為中心來看待環境生態的價值,「有時影響環境太嚴重的過度開發,在評估過程中不只必須尋找影響最低之方法,更必須將『完全不開發』當作選擇之一。」任何開發案送環評都會有個「零方案」,就是說,不管如何,這塊地就是重要到不准你做任何開發。試問台灣如今的「永續開發」人士有想到這一點嗎?

希望台灣好好照顧濕地,並關心局部地區所受到的暖化威脅(如果自己的土地都不關心,還會關心全球嗎?),讓我們子孫還是可以在每個冬天歡迎黑面琵鷺的來訪。


資料來源:

  1. Hsieh, C. H., C. S. Chen, T. S. Chiu, K. T. Lee, F. J. Shieh, J. Y. Pan and M. A. Lee, 2009: Time series analyses reveal transi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undance of larval anchovy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he coastal waters southwest of Taiwan. Fisheries Oceanography, 18(2), 102-117.
  2. Hijmans, R.J., S.E. Cameron, J.L. Parra, P.G. Jones and A. Jarvis, 2005: Very high resolution interpolated climate surfaces for global land are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5, 1965-1978.
  3. Lee, K. T., 2009: The impact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on fishery of Taiwan and adaptation strategy. Proceeding of the Cross-Strait Fisheries Week, 2009 in Fuzhou, 88-92. (中文)
  4. 中研院台灣魚類資料庫
  5. 環團永續海鮮尾牙上菜 吃得安心兼顧環境,環境資訊電子報, 2015/01/23。
  6. Brubaker, L. B., 1986: Responses of tree populations to climatic change. Vegetation, 67, 119–130.
  7. 「 第六屆台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議:國家植群多樣性調查及製圖計畫」,2008
  8. 孫世鐸, 2010: 應用物種分布模式於氣候變遷下監測樣區之篩選。
  9.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wintering distribution of an endangered migratory bird, Junhua Hu, Huijian Hu and Zhigang Jiang. Oecologia Vol. 164, No. 2 (October 2010), pp. 555-565
  • 作者:孫瑋孜/看守台灣協會 研究員。
  • 發表日期:2015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