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北角社區營造計劃「談起」


周東漢

97年底,由台北分會提出的「東北角觀光文化社區營造計劃」一案,獲得北縣縣立文化中心的社區點營造計劃之補助,並經由和貢寮鄉的澳底社區發展協會合作主辦,企圖在這半年的計劃時間中創造出一些不同於以往的成果。當初分會接下這個case,一方面藉此爭取政府補助,並為社運團體和政府部門建立起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也可由此開拓出反核新的徑路,希望能在長久堅定反核的貢寮鄉,找出當地的年輕人或團體為反核運動注入新血;經由社區營造活動之舉辦,促使反核自救會與社區組織對社區之經營能有進一步的拓展與實踐,期待在未來能以在地組織為主來作社區意識的凝聚與經營,建立起以地方為主體的活動模式。

然而,從本文標題以「談起」而非「做起」切入,便可明確地瞭解,社區營造計畫理所當然地反映出「說的比做的容易」的現象;此一計畫在實際操作之後,我們也才明白當初又是患了「知識份子大頭病」的錯誤。而在實踐之後,也才瞭解社區工作是要組織工作者長期的蹲點,並且能切入地方人際關係的網絡之中,「社區營造」才算可能。目前此計畫仍在執行中,當然還有些小小的成果累積,而工作小組在歷經實際操作的反省過程中,也逐漸地修正計畫目標;今天,我們從這思考脈絡切入,除了可以了解到社區營造是需要「用力地下功夫」外,亦可凸顯出反核運動另一種面向的運作模式。

台灣的反核運動至今可說是邁入第12年了,而運動能量的累積,隨著80年底至90年初民進黨要求民主化的社會運動興起而逐漸提昇,但是卻也因為「跟隨」的這一波浪潮的衰退而減少了其能量(衰退!還是另一種逃避面對群眾的方式?);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間,反核運動的光環亦隨著現實的考量而逐漸褪色。早期以奪取公職人員席次的議會路線對反核運動而言似乎面臨了極大的考驗,「一切以民意為依歸」彷彿等同於「一切以選票為依歸」,標榜反核的公職席次是增加了,但反核之路卻沒有因此而走的更輕鬆;也因為對議會路線的「專一」,反而忽略了對地方基層的經營與理念的擴大宣傳。對議會路線所經營的成果也並非全盤否定其成果,說不定哪天支持反核的立委席次過半,「反核便成功了」?!只是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反核的理念或成功與否,似乎都只侷限於對預算有刪除權的立委與少部分的知識份子身上;而大部分的人,充其量,所能實現的「民主」也只有在投下神聖的一票那一刻才能體會的到吧!

從社區營造切入,便是希望在貢寮當地能開拓出更多新的反核力量,期待從每個人出自對土地的關心與認同,進而支持反核的理念並參與實際行動和宣傳;另一方面也能促使當地居民經由對社區特色的認同,逐漸由下而上的凝聚共識,形成一股社區居民自覺的力量,來決定社區未來該如何發展。而對當地的反核自救會而言,更是需要新的活力來參與,因為,畢竟反核運動對貢寮人而言早已邁入第12年了,當初的主要幹部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年老;所以,在這個需要長期抗戰的運動中,持續培養新幹部和號召新血的加入是最迫切需要的。至今,反核運動的戰略更是應該著重於地方基層的經營與理念的擴大宣傳;而社區營造便是透過社區意識的凝聚與居民的直接參與,逐漸地形成以人民直接民主的方式來展現力量,也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使得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有權決定要怎樣的環境、怎樣的社區、怎樣的政府。

認同,從腳下的土地開始。

改造,從周遭的人們做起。

< 回上一頁 >